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东亚或美洲印第安人血统、母亲糖尿病、低出生体重、低胎龄、热量摄入减少和体重减轻以及母乳喂养。

从头面部到躯干进展

随着总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首先出现在面部,然后从头到脚的方向进展。

胎龄较小

随着胎龄减小,黄疸的风险升高。

男性

新生儿黄疸在男婴中更常见。

黄疸家族史

既往其他子女的黄疸病史提示存在血型不合、母乳性黄疸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贫血家族史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镰状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新生儿黄疸、结石和贫血。在某些情况下,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的选择(例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因此,如果有贫血和/或脾切除的家族史,应怀疑为此类代谢性/遗传性疾病。

脾切除家族史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镰状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新生儿黄疸、结石和贫血。在某些情况下,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的选择(例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因此,如果有贫血和/或脾切除的家族史,应怀疑为此类代谢性/遗传性疾病。

产妇暴露于磺胺类药物或抗疟药物

这些药物将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和血红素生成增加,后者转化为过多的非结合型胆红素。未成熟的肝脏无法处理超负荷的胆红素。

肝脾肿大

提示肝细胞疾病。

小头畸形

提示先天性感染。

脉络膜视网膜炎

提示先天性感染。

小于胎龄儿

提示先天性感染。

头颅血肿

血液外渗。

肌张力增高

胆红素脑病的晚期体征。

高音调哭啼

胆红素脑病的晚期体征。

颈后仰

胆红素脑病的晚期体征。

角弓反张

胆红素脑病的晚期体征。

其他诊断因素

围产期窒息

可能会导致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游离(非结合型)胆红素增加。

巨大儿

提示母亲糖尿病,风险增加。

红细胞增多

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肌张力过低

胆红素脑病的早期体征。

嗜睡

胆红素脑病的早期体征。

危险因素

东亚

东亚新生儿平均最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高,而非洲裔美国新生儿平均最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低。[12][13][14] 该机制可能涉及继发于遗传影响的产生增加。

美洲印第安人

美洲印第安人新生儿平均最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高,可能是遗传影响引起胆红素生成增多所致。[15][16]

母体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母亲所产巨大儿具有较高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红细胞生成增加。[17][18] 糖尿病母亲乳汁中的 β-葡糖醛酸酶增加 3 倍。[17]

低出生体重

新生儿黄疸的危险因素。[23]

胎龄较小

妊娠 37 周时,新生儿出现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至少为 222.4 μmol/L (13mg/dL) 的可能性为胎龄 40 周新生儿的 4 倍。[24] 这可能继发于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不成熟。

热量摄入较少和体重减轻

体重下降增多或每天能量摄入≤90 kcal/kg 的新生儿总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25][26] 潜在机制包括:胆红素的肝脏清除减少,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增加,游离脂肪酸增多影响肝细胞膜上与胆红素的结合,与配体蛋白的竞争性结合,以及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受到抑制。

母乳喂养

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已观察到黄疸的发生率升高。[27][28][14] 早发型可能是继发于母乳生成延迟和喂养不足,使得热量摄入减少和脱水,从而导致更高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迟发型被认为是由于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这涉及母乳喂养的多个因素,包括 3-α 20-β 孕二醇、非酯化游离脂肪酸(抑制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脂蛋白脂酶和 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

分娩期间的缩宫素

有报道指出,与分娩中用前列腺素 E2 引产相比,分娩期间使用缩宫素产妇所产新生儿的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增加 30%。[19][20][21] 这是因为继发于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强的溶血。[22]

脐带结扎推迟(2-3 分钟)

与早结扎脐带组相比,延迟结扎脐带组需要光疗的黄疸发生率显著增高。[29]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