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流行病学

尚未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流行病学特征。证据 C 一项纳入 2123 名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研究中。[3] 在非洲裔美国人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病率更高,几乎遍及所有成年人(三十岁至一百岁)。 在两组中,在 50 岁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病更为普遍;黑人患者 100 岁达患病高峰,而白人患者中,90 岁达到峰值。 一项研究对 625 名年龄在 15-83 岁、且无症状、未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进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在 14 名(2.2%)患者中可见短暂的 I 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在静息心率<60 bpm的患者中更为常见。[4]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会使心房纤颤动的概率增加两倍,起搏治疗的概率增加三倍,全因死亡率升高。[2][5]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为二度 II 型和三度)阻滞部位通常在房室结以下,见于晚期希氏束-普肯野纤维疾病。 在 Framingham 研究中,一项子研究调查了希氏束-普肯野纤维疾病的患病率。[6] 在该研究中,QRS 间期>0.12秒与冠心病、充血性心脏衰竭、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以及室性期前收缩显著相关。在 50-60 岁之前,QRS 间期>0.12秒很罕见,而在 60 岁以上人群中,11% 的男性和 5% 的女性存在 QRS 间期>0.12 秒。尽管心室内传导阻滞不一定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但是它经常出现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之前。因此,QRS 间期延长人群的这一特征可能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人群的相似。三度房室传导阻滞[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由 Dr Susan F. Kim, Dr John F. Beshai, and Dr Stephen L. Archer 提供;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基线心电图[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基线心电图由 Dr Susan F. Kim, Dr John F. Beshai, and Dr Stephen L. Archer 提供;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阻滞型逸搏[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阻滞型逸搏由 Dr Sanjiv Petkar 提供;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