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流行病学

散光为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占所有屈光不正的13%。[2] 不同年龄间散光的发生率不同,人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角膜曲率大,散光的发生率高(大约为20%)。[3] 一些研究发现,婴儿期的散光主要为顺规散光,而其他一些研究报道婴儿以逆规散光为主。[3][4]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角膜逐渐变平,高度散光(>1D)发生率逐渐降低。 学龄前儿童高度散光的发生率为4.8%,以逆规散光为主。[5][6] 在20~30岁的年轻人中,63%有≥0.25D的散光,少数有>1D的散光。[7] 另一项研究报道,>0.5D的角膜源性散光者占全部人口的46%,而>1.5D的散光仅占4.7%,以顺规散光为主。40岁或以上的人口中,散光轴向发生变化,从以顺规散光为主变为以逆规散光为主,可能是由于角膜曲率的变化所致。[8]

一些种族的散光发生率高,如东亚人种散光发生率相对高,可能与亚洲人眼睑更紧、睑裂更窄有关。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19.3%的新加坡儿童有1D或以上的散光。[9] 中国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发生率为21.1%,对一部分患有散光的儿童随访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散光稳定甚至增加。[10] 美国印第安人种高度散光(>1D)的发生率高, 推测主要与遗传和营养有关。 其他散光发生风险高的种族包括西班牙裔和本土巴西人。[11][1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