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东亚裔、西班牙裔、巴西裔或美国印第安裔,一些遗传性综合征及眼外伤或手术史

视力模糊

低度散光患者通过持续的调节可以维持可接受的视力, 高度散光患者视力通常显著下降,有时甚至通过合适的屈光矫正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1]

其他诊断因素

视疲劳

前额和颞侧头痛、流泪和视疲劳常见于散光患者, 可能是由于其需要持续调节去获得更清晰的视线所致, 即使是低度散光也能产生视疲劳。[1]

视网膜反射不规则

视网膜检影中出现剪刀样运动反射或扭曲反射,是高度散光或圆锥角膜的早期体征之一。 这种扭曲的反射甚至通过小瞳孔即可观察到,但是在散大的瞳孔下观察更加明显。[29]

Munson征

进展期圆锥角膜患眼向下凝视时,圆锥形的角膜压迫下眼睑产生。[29]

危险因素

东亚裔、西班牙裔、美国印第安裔及巴西本土裔

东亚裔人种散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亚洲人眼睑更紧及睑裂更窄所致。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19.3%的新加坡儿童有1D或以上的散光。[9] 中国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发生率为21.1%,对一部分患有散光的儿童随访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散光稳定甚至增加。[10] 美国印第安人种高度散光(>1D)的发生率高, 推测主要与遗传和营养有关。 其他散光发生风险高的种族包括西班牙裔和本土巴西人。[11][12]

眼外伤和手术

眼部外伤和一些外科手术能够导致角膜曲率和散光改变。[23]

遗传综合征

在一些遗传综合征中散光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这些疾病(如唐氏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伴随睑裂形态改变,导致眼睑过度压迫角膜。[15][16]

眼睑疾病

一些眼睑疾病可能与角膜变形和散光形成相关,如霰粒肿、眼睑毛细血管瘤、上睑下垂。 机制是通过眼睑压迫角膜。[17]

阳性家族史

关于散光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一项同卵双生儿和异卵双生儿的对比研究发现与遗传有关的散光很少。[13] 另外一项双生儿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儿之间散光的关联强度强于异卵双生儿,提示遗传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14]

近视

尽管证据不足,但是散光似乎与高度近视相关,确切的性质还未知。[2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