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一级预防

虽然依然有争议,但很多专家建议对IV或V级的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或有其他尿路畸形的患者针对性的进行低剂量的抗生素预防治疗。

对高级别的膀胱输尿管反流进行外科处理是推荐的方案,但对于进行抗生素治疗的膀胱输尿管反流患者进行手术或内镜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21]

二级预防

初发尿路感染以后,建议患者的家属及其临床医生应长期保持警惕防治尿路感染复发。[2]

过去常使用尿路抗生素预防来降低感染复发。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和肾瘢痕后续形成进程的风险,但这会反过来导致肾功能不全。[2] 然而尿路感染患者(无论伴或不伴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仍有争议。 之前的研究设计并不严谨,而且对于预防性治疗的效果估计可能过高。 近期的研究表明对于尿培养阳性且没有尿路畸形婴幼儿,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可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复发。[76] 但对于伴或不办{0}VUR{1}的患者,并没有证据表明其可以减少肾瘢痕化的风险。[63][64][65]证据 A 而且抗生素治疗增加了耐药性感染的风险。[63][66][70]证据 B 在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随机干预试验 (RIVUR) 中,纳入了 607 名患儿,在 2 年内使用了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噁唑治疗、或者安慰剂治疗,结果表明抗生素预防疗法确实可以显著性降低尿路感染的复发,但不能产生对抗肾脏瘢痕化的保护作用。[64]

对于不伴尿路畸形的儿童,使用粪便软化剂和规律的排便习惯有效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复发。[77]

有逼尿肌不稳定或其他排尿障碍的需要不同姿势来控制排尿的婴幼儿有较高的尿路感染率。[16] 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规律的排尿习惯可以降低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的风险。

蔓越橘被认为可以减少女性尿路感染复发的可能,但系统性的回顾并没有发现其与安慰剂治疗的差别。[78] 一个关于蔓越橘防治儿童尿路感染复发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虽然他不会明确减少尿路感染复发婴幼儿的数量,但他确实有效的减少了实际复发的数量和相关抗生素的使用。[79] 然而,长期规律服用蔓越橘治疗的患者数量并不多。 近年来,由于对肠道微生物群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益生菌得到了重视。 一项 Meta 分析利用多种文献数据库,将益生菌预防成人和儿童复发性尿路感染的附加益处与其他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不支持在预防个人复发性尿路感染方面的附加益处。[8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