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健康人群暴露于低菌量时,常无临床症状。
局限性,自愈的肺组织胞浆菌病感染可发生钙化并成为无症状的肺部结节,常在肺部影像学检查中意外被发现。不建议行抗真菌治疗。
在免疫正常的人群,症状轻微,通常在发病数周内减轻,且未经特别治疗即趋于自行消退。[1]
伊曲康唑 : 儿童(HIV 阴性):2.5-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两次;儿童(HIV 阳性):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每日两次;成人: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
氟康唑 : 儿童:10-12 mg/kg,口服,每日 1 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0 mg;成人:400 mg,口服,第一日 1 次,随后 200-400 mg,口服,每日 1 次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若怀疑感染,应尽快开始抗真菌治疗,由于其发生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的进展风险和随之而来的并发症风险较高。
这些患者建议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伊曲康唑静脉制剂的血药浓度较高,因此无论何时都应尽量采用。
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活性较低,应用于对伊曲康唑不耐受或耐药的患者。需在临床医师建议下使用。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肝毒性。因此,在起始治疗时应检测肝酶,同时,在治疗1,2,4周,以及接下来每三个月都应进行肝功能检测,直到治疗结束。
在治疗2周后应监测伊曲康唑浓度,建议随机伊曲康唑浓度应≥1μg/mL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治疗疗程:6-12周。
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并需要呼吸支持。
伊曲康唑 : 儿童(HIV 阴性):2.5-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两次;儿童(HIV 阳性):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每日两次;成人: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
氟康唑 : 儿童:10-12 mg/kg,口服,每日 1 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0 mg;成人:400 mg,口服,第一日 1 次,随后 200-400 mg,口服,每日 1 次
这些患者建议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伊曲康唑静脉制剂的血药浓度较高,因此无论何时都应尽量采用。
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活性较低,应用于对伊曲康唑不耐受或耐药的患者。需在临床医师建议下使用。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肝毒性。因此,在起始治疗时应检测肝酶,同时,在治疗1,2,4周,以及接下来每三个月都应进行肝功能检测,直到治疗结束。
在治疗2周后应监测伊曲康唑浓度,建议随机伊曲康唑浓度应≥1μg/mL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治疗疗程:6-12周。
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并需要呼吸支持。
伊曲康唑 :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天,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
氟康唑 : 400 mg,口服,第一天 1 次,随后 200-400 mg,口服,每日 1 次
不同于其它感染,急性和慢性组织胞浆菌病感染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基础肺部疾病,而不在于症状持续时间。慢性组织胞浆菌病常合并肺部空洞,症状可需要数年才能出现。
儿童中尚无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报道。
针对不需卧床的患者,伊曲康唑在治疗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方面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18]然而,伊曲康唑治疗的复发率较高(9%-15%);因此,推荐长期治疗。
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活性较低,应用于对伊曲康唑不耐受或耐药的患者。需在临床医师建议下使用。
在治疗2周后应监测伊曲康唑浓度,建议随机伊曲康唑浓度应≥1μg/mL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因此,在起始治疗时应检测肝酶,同时,在治疗1,2,4周,以及接下来每三个月都应进行肝功能检测,直到治疗结束。
每4-6月应进行胸片拍摄,治疗应维持至少12个月或直到肺部病灶消失。[1]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每日 3-5 mg/kg,静脉注射
或
两性霉素B(液体制剂) : 每日 5 mg/kg,静脉注射
或
脱氧胆酸盐两性霉素B : 每日 0.7-1 mg/kg,静脉注射
不同于其它感染,急性和慢性组织胞浆菌病感染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基础肺部疾病,而不在于症状持续时间。慢性组织胞浆菌病常合并肺部空洞,症状可需要数年才能出现。
儿童中尚无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报道。
对此类患者,需先予静脉两性霉素B治疗1-2周,再转为口服药物维持治疗。
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并需要呼吸支持。
伊曲康唑 : 儿童(HIV 阴性):2.5-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两次;儿童(艾滋病病毒阳性):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每日两次;成人: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
氟康唑 : 儿童:10-12 mg/kg,口服,每日 1 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0 mg;成人:400 mg,口服,第一日 1 次,随后 200-400 mg,口服,每日 1 次
这些患者建议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伊曲康唑静脉制剂的血药浓度较高,因此无论何时都应尽量采用。
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活性较低,应用于对伊曲康唑不耐受或耐药的患者。需在临床医师建议下使用。
在治疗2周后应监测伊曲康唑浓度,建议随机伊曲康唑浓度应≥1μg/mL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因此,在起始治疗时应检测肝酶,同时,在治疗1,2,4周,以及接下来每三个月都应进行肝功能检测,直到治疗结束。
每4-6月应进行胸片拍摄,治疗应维持至少12个月或直到肺部病灶消失。[1]
在 HIV 感染患者中,如果患者接受高活性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 计数>150 个细胞/mL、血液培养结果呈阴性,且荚膜组织胞浆菌血清和尿液抗原量<2 ng/mL,则伊曲康唑可在使用至少 1 年后安全停用。[19][37]
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并需要呼吸支持。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伊曲康唑 : 儿童(HIV 阴性):2.5-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两次;儿童(艾滋病病毒阳性):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5 mg/kg(每剂不超过 200 mg),每日两次;成人: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日,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
出院后,治疗应维持至少12个月或直到胸片上肺部病灶消失。[1]
氟康唑作为慢性维持性治疗的疗效会减弱。[1]
由于高复发率,患者停止治疗后应继续密切监测至少1年。
在 HIV 感染患者中,如果患者接受高活性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 计数>150 个细胞/mL、血液培养结果呈阴性,且荚膜组织胞浆菌血清和尿液抗原量<2 ng/mL,则伊曲康唑可在使用至少 1 年后安全停用。[19][37]
在有些患者中,纵隔淋巴结在急性肺部感染后的数月至数年中可融合形成一个干酪样肿块。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治疗。[1]
伊曲康唑 :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天,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持续 6-12 周
在有些患者中,纵隔淋巴结在急性肺部感染后的数月至数年中可融合形成一个干酪样肿块。有症状患者需要予伊曲康唑治疗。[1]
泼尼松龙 : 0.5-1 mg/kg/日,口服,每日 1 次,在 1-2 周期间逐渐减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80 mg
和
伊曲康唑 :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天,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持续 6-12 周
肿块的形成可压迫纵隔结果或形成支气管、试管,皮肤瘘道病引起继发性症状。此时,可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手术可缓解阻塞性症状。[38]
手术可缓解阻塞性症状。[38]
布洛芬 : 400-800 mg,口服,需要时每 6-8 小时一次,最大剂量为 3200 mg/日
或
阿司匹林 : 300-900 mg,口服,需要时每 4-6 小时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 4000 mg/日
吲哚美辛 : 如需要,口服25-50mg(速释型),每日2-3次,最大剂量200mg/d。
常由机体针对肺部感染的免疫炎症反应所致,而非心包本身受到感染。[42]对于轻症患者,NSAIDs治疗有效。
泼尼松龙 : 0.5-1 mg/kg/日,口服,每日 1 次,在 1-2 周期间逐渐减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80 mg
和
伊曲康唑 : 200 mg,口服,每日 3 次,持续 3 天,随后 2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持续 6-12 周
而对于中-重症患者,需接受激素治疗,伊曲康唑也需合用以预防免疫抑制所致的感染播散。[1]
当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行心包穿刺。[1]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每日 3-5 mg/kg,静脉注射
或
两性霉素B(液体制剂) : 每日 5 mg/kg,静脉注射
或
脱氧胆酸盐两性霉素B : 每日 0.7-1 mg/kg,静脉注射
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致畸性;因此,妊娠女性应给与两性霉素B治疗4-6周,同时检测胎儿出生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排除组织胞浆菌感染。[47]
推荐液体制剂
肾毒性发生风险较低的患者可选用脱氧胆酸盐制剂。
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并需要呼吸支持。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