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未足月胎膜早破 (PPROM)的孕妇应住院并密切监测有无感染征象包括孕妇有无心率增快或发热、子宫有无压痛、阴道分泌物是否增多、白细胞或CRP是否升高。然而,这些母体血液检测对于临床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少超过50%。[75]应对胎儿进行胎心监测,胎心率增快(>160 bpm)也是绒毛膜羊膜炎的征象之一。如果需要对胎儿进行监测,建议使用持续胎心监护 (CTG),不推荐多普勒或生物物理评分作为一线监测方法。[76]
经过谨慎选择的脐带脱垂风险低且炎性标志物正常的未足月胎膜早破 (PPROM)孕妇,可以在住院观察48至72小时后继续门诊随诊监测。这些孕妇仍应每天监测两次体温,并知晓需要住院的感染症状和体征。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倍他米松磷酸钠/醋酸倍他米松 : 12 mg,肌注,每24小时1次,共2次
或
磷酸钠地塞米松 : 6 mg,肌注,每12小时1次,共4次
在妊娠24周至34周时,应常规予皮质类固醇。一旦胎膜破裂,早产不可避免,皮质类固醇对新生儿有益。证据 A并无证据显示皮质类固醇会增加感染风险。[64][77]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 现在建议,在妊娠 23 周时有即将分娩风险的女性中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83]这个选择取决于家属对复苏的意愿。[83]
有证据表明,在早产妊娠后期(即 35-36 周),给予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减少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但这些获益必须与可能的不良反应加以权衡。[83][85][86]
可以使用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
妊娠24至34周时即将分娩的高危因素包括规律宫缩、宫颈扩张或胎儿纤连蛋白阳性。
对于有明显早产出现宫缩的孕妇的初始评估应包括对所有有关孕龄的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回顾,因为孕龄与预后密切相关。对胎儿的监护包括间断听诊及持续胎心监护 (CTG),尽管在妊娠极早期监护可能并不恰当。应事先考虑好分娩方式,尤其是对需要进行剖宫产者,在这方面几乎没有指导决策的证据,且应将决定权交于产科医生,并咨询新生儿学专家。如果可能,应鼓励双亲参观NICU。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倍他米松磷酸钠/醋酸倍他米松 : 12 mg,肌注,每24小时1次,共2次
或
磷酸钠地塞米松 : 6 mg,肌注,每12小时1次,共4次
两项最重要的改善早产结局的干预措施为产前使用皮质类固醇,以及当地新生儿救治水平不足时,将早产儿宫内转运至专科中心。[53][64]证据 A
在妊娠24至34周时,出现规律宫缩及宫颈扩张,即存在短期内分娩的风险,无论胎膜是否早破,均应给予其单疗程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83]且地塞米松可能会降低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率。[64]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 现在建议,在妊娠 23 周时有即将分娩风险的女性中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83]这个选择取决于家属对复苏的意愿。[83]
有证据表明,在早产妊娠后期(即 35-36 周)给予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减少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但这些获益必须与可能的不良反应加以权衡。[83][85][86]
产前皮质类固醇发挥最佳临床效果的时间为给药后的24小时到7至14天。多个剂量使用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以及理论上的远期并发症发病率有关。[87]不过,如果仍处于妊娠关键期,则 7 天后再给予一个重复疗程的用药可能会有益处,[88][89] [ ] 且一项在超过 4000 名儿童中进行的 meta 分析显示,并没有在 2-3 年时出现损伤的证据。[90]
在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产前使用皮质类固醇已增加了总体新生儿死亡率,但必须注意不要将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推及到所有人群。[91]
如果当地医疗护理条件不足以对新生儿进行监护和支持,应进行转诊。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苄青霉素 : 初始剂量为3 g,静脉滴注,后续1.5 g,每4小时1次
克林霉素 : 900 mg,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
在美国,对出现规律子宫收缩或进行性宫颈扩张的早产活跃妊娠女性,均会静脉内使用针对 B 族链球菌 (GBS) 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101]英国对B族链球菌 (GBS) 并不进行常规筛查,只对那些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例如,如果前次分娩新生儿感染GBS,阴道拭子或尿培养提示GBS,或分娩时母体发热)在分娩时给予静脉用抗生素。除非患者过敏,否则首选青霉素。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硝苯地平 : 30 mg,口服(速释型)作为负荷剂量,之后10-20 mg,每4-6小时一次
或
阿托西班 : 咨询专科医师以指导剂量
使用宫缩抑制剂可以将孕期延长2至7天。建议短期内使用,从而为使用皮质类固醇及转诊至配置良好的新生儿监护室争取时间。[53]
一项纳入17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证实,宫缩抑制剂可减少24小时内、48小时内和7天内的分娩。必须慎重考虑宫缩抑制剂的使用,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显示其能改善结局。且在选择特定药物时应将其不良反应考虑在内。[54]
住院用药期间,在用药的第一个24小时内,在最初的4个小时应每30分钟监测一次母体的心率和血压,随后改为每2小时监测一次。
禁忌证包括致命的胎儿畸形、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窘迫、阴道出血明显或存在母体合并症。
硝苯地平(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常用药物之一。钙通道阻滞剂较其他宫缩抑制剂而言,可更有效地减少妊娠 34 周前的分娩 [ ] 和新生儿并发症发病率。证据 A硝苯地平的副作用与剂量有关,往往在总剂量达到60 mg 之后发生。[97]阿托西班(催产素拮抗剂)和硝苯地平的疗效相当,且副作用较少,围产期结局相似。[94][95][96]证据 C阿托西班在某些国家/地区使用,但在美国尚不可用。证据 Aβ受体激动剂似乎不再是最佳选择,虽然其可延长妊娠期,[93] [
] 但是更容易引起导致治疗终止的母体不良反应。FDA 现已警告针对早产,不得超适应症使用特布他林。 [
] [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