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近期发生 MI、近期接受手术或制动、严重感染、出血和新药(严重过敏反应)。

认知能力改变/激越

激越是早期和较轻微阶段休克的特征,而感觉模糊提示较为严重的休克。也提示可能的继发性缺氧或低血糖。

低血压

通常被定义为成人收缩压<90 mmHg。[2][3] 较高的血压并不能排除灌注不足或早期休克。通过动脉导管进行直接测量优于血压测量法,因为它更精确、允许连续监测并提供动脉采血通道。[1]

其他诊断因素

呼吸急促

可能是代偿性增加氧输送生理反应的一部分,或是潜在病因的一个症状(例如:张力性气胸或脓毒症)。

心动过速

这是对低血压的一种生理性反应,以尝试维持心输出量;可能会受限于心力储备功能或诸如 β-受体阻滞剂之类的药物。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通常被定义为在释放压力后逆转皮肤转白的时间>2至3秒。它提示皮肤血液灌注低,但是并不特异性地提示休克(可随着年龄增长且在低体温时延长)。它的有用性值得商榷。[27][28]

少尿

6小时以上尿量<0.5 mL/kg/h 提示肾脏低灌注,如果不予治疗,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29]

肌无力

可能出现于多种休克状态,提示重要器官和肌肉灌注不足。

紫绀

皮肤发绀或斑驳指示皮肤低灌注。正如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一样,这种症状常见于除分布性休克之外的严重休克。

四肢发冷

四肢发冷指示外周血液灌注低,但是并不特异性指示休克。四肢发冷常见于除分布性休克之外的严重休克。

外伤证据

如果在外伤情况下发生休克:应考虑出血、张力性气胸或心脏压塞。

瘀点

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典型表现。

胸痛

常见于心肌梗死,但是也可能是张力性气胸或外伤的一种特征,或者继发于休克导致的心肌缺血。

发热

可能见于感染性休克。

腹痛

这是休克的一种非特异性表现,但是可见于腹主动脉动脉瘤破裂(通常会出现腰部疼痛)或腹部/盆腔源性感染性休克。也是异位妊娠破裂的敏感症状;典型者为单侧下腹痛, 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或上腹疼痛。

颈静脉扩张 (jugular venous distension, JVD)

颈静脉扩张 (JVD) 有助于区分休克的不同病因。明显扩张指示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大面积肺栓塞或右侧心力衰竭。

外周水肿

这通常与心力衰竭有关,也可见于分布性休克(例如:脓毒症与严重过敏反应)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时。

胸部一侧呼吸音消失

提示气胸(不一定是张力性气胸)。

气管偏斜

这是张力性气胸的一种后期体征。

心音低钝

心音微弱伴有颈静脉怒张 (JVD) 和低血压是心脏压塞的典型表现。

下肢驰缓性麻痹

在发生休克时,该症状支持神经源性病因的诊断。

心脏杂音

可能指示心脏瓣膜异常。

膀胱扩张

可能见于神经源性休克。

面部和舌头肿胀

血管性水肿是人体任何部位受限制的肿胀。若累及气道,则须立即治疗。

与严重过敏反应有关。

荨麻疹皮疹

泛发的发痒性红斑性皮疹。与严重过敏反应有关。

育龄期女性盆腔疼痛/阴道出血

可能指示异位妊娠破裂。

危险因素

年龄增长

年龄的增长与脓毒症相关性及心肌梗死相关性休克发生率的增加有关。[6][11] 由于年龄增长与整体代偿能力的降低有关,所以这种关联似乎是合理的。

心肌梗死

约有 7%-9% 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并发休克。[10][11][12][13][14]

心肌病

进展性心肌病可导致心力衰竭和发展至心源性休克。

心脏瓣膜疾病

心源性休克可由心脏瓣膜功能障碍引起。这可能会发生在伴有乳头肌断裂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瓣膜破裂或瓣膜慢性扩张/狭窄的心内膜炎之后。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通过改变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灌注时间和顺序收缩直接影响泵血功能。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发生在舒张期,而心律失常可能会影响心脏舒张期时间,从而影响冠状动脉血液灌注。每博输出量和心率的改变可能会直接影响血压,从而发生休克。

外伤

外伤可引起血管损伤、长骨骨折和/或实体器官破裂,这些可能引起出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胸部外伤可引起张力性气胸,从而导致梗阻性休克。肠穿孔可能引起腹膜炎和继发性脓毒症。创伤性脑损伤可能引起神经源性(分布性)休克和基本的呼吸系统和心脏调节机制紊乱。

胃肠道出血

可能导致继发于出血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腹主动脉动脉瘤破裂

腹主动脉瘤破裂常常导致腹腔内隐匿性出血。可能迅速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死亡,除非通过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方法进行修复。

烧伤/中暑

大面积烧伤可导致皮肤屏障完整性的丧失,从而引起大量体液丢失。如果体液丢失未获得充分补充,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中暑可能因出汗及其他不显性失水而引起血容量不足。

胃肠道液体丢失:腹泻和呕吐

如果体液丢失未获得补充,腹泻和呕吐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胰腺炎

第三间隙丢失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脓毒症

成人感染性休克的年发病率为 0.3-0.7/1000。[6][7][8][9]

严重过敏反应/中毒

这可能引起广泛的血管舒张和分布性休克,或者不能满足一氧化碳中毒中的细胞需氧量。

脊髓或脑干损伤

脊髓或脑干损伤可引起交感神经外周血管调节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体循环阻力的降低。

内分泌疾病

由于自稳调节功能丧失,肾上腺功能衰竭、垂体机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分布性休克。仅有极少量的临床迹象能够提示内分泌疾病导致的休克,但是患者可能有内分泌问题的既往史,在其他病因并不明显时应当对其进行考虑。

肺栓塞

肺栓塞可引起进入肺部的血流受阻,可导致阻塞性休克。

心脏填塞

心包填塞, 特别是急性, 导致心室充盈的限制和心脏输出量减少。心包填塞可能来自于众多原因中之一, 包括创伤、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合并症

由于患者机体对其他疾病或损伤所导致应激的代偿反应能力下降,共病极有可能会增加发生休克的可能性。现已发现接受脾切除术的患者比未接受脾切除术的患者发生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更高。[19]

新药(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可能起因于对新药物或现有药物新配方的反应。新近给予 β-受体阻滞剂药物可导致伴有心泵衰竭的心脏抑制或心动过缓。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