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垂体腺瘤的病因学尚未知晓。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了某些可能的机制。

垂体腺瘤是单克隆起源,表明内在基因改变是初始事件。[20][21][22]下丘脑激素和其他局部生长因子可能对促进已经转化的垂体细胞克隆的生长和小腺瘤扩张至大型或侵袭性肿瘤有重要作用。[23][24]异常细胞增殖、分化和激素分泌可能由“功能获得”(即致癌基因活化突变)或“功能缺失”(即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突变)引起。

病理生理学

无功能垂体腺瘤与染色体9p21.3位置上p16基因、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2A(CDKN2A)基因的超甲基化有关。CDKN2A基因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其产物CDKN2A蛋白在控制细胞周期G期到S期的转变中起重要作用,该作用通过抑制CDK4介导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1(RB1)磷酸化实现。该基因的超甲基化使CDKN2A蛋白合成缺乏阻止基因活化,导致细胞生长不受调节。[25][26]

垂体腺瘤细胞,特别来自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CNFPAs),在体外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罗格列酮,一种PPAR-γ配体,在动物模型中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和垂体肿瘤生长。罗格列酮引起G0到G1期停止,减少进入S期的细胞数目。[27][28][29]由于心血管问题的风险增加,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延缓欧盟含罗格列酮的药物的销售许可证。[30]罗格列酮不用于垂体肿瘤的治疗。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过度表达涉及垂体肿瘤的发生。PTTG信使RNA在无功能肿瘤,产生生长激素和催乳素肿瘤中增多。PTTG蛋白涉及胞内信号传导。[31]PTTG诱导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表达,其介导细胞生长和血管再生。[32]

分类

病理分类[3]

无功能腺瘤与功能腺瘤:

  • 无功能腺瘤:没有激素的过多分泌。其他罕见肿瘤,例如腺垂体的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可能与临床无功能腺瘤(CNFPAs)难以区分。[4]

  • 功能腺瘤:激素分泌过多。这些肿瘤中某些可能表现为伴随肿块压迫症状的CNFPAs,这是由于其分泌过多有缺陷的或无效的激素。例如无效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和生长激素腺瘤,前者在一些病例中有更具破坏力的自然病程,存在肿瘤侵袭和复发高风险。大部分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表现为伴随肿块压迫症状的CNFPAs是因为它们可能只分泌α或β亚单位,或分泌过多无效的激素。[5]

解剖和神经放射学分型:根据肿瘤大小和局部浸润的程度。

组织学分型:根据免疫细胞化学特点。

超微结构特征:根据电子显微镜下特征。某些罕见肿瘤类型,例如沉默Ⅲ型垂体腺瘤,可能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推断,但确诊需要超微结构证据。

肿瘤大小[6][7]

微小腺瘤:肿瘤小于1cm。

巨大腺瘤:肿瘤≥1cm。

功能垂体腺瘤分类[6]

催乳素瘤(35%):有催乳素着色并分泌(大约7%的垂体腺瘤共同分泌催乳素和生长激素)。

促生长激素细胞腺瘤(20%):有生长激素着色并分泌(大约7%的垂体腺瘤共同分泌催乳素和生长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10%-12%):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着色并分泌。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20%):有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素、α亚单位、β亚单位着色并分泌。

裸细胞腺瘤(10%):无激素着色及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1%-2%):有促甲状腺激素着色并分泌。

垂体卒中

症状:与神经损害有关(例如,视力丧失、精神状态改变、复视)。

无症状:尽管患者很少或没有症状,影像学显示腺瘤出血/梗死的前兆证据。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