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多数口咽念珠菌病是由白念珠菌造成。这是一种双相性真菌,包括球形或卵圆形酵母细胞,及能够穿透上皮组织的细长的菌丝相。[28]尽管酵母相及菌丝相在念珠菌感染(尤其红斑型)均能见到,但菌丝相在表层组织侵袭存在时常提示致病性。[28]

一小部分病例则是有由≥1种菌种造成,比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或者都柏林念珠菌[29][30][31][32]在复发性感染患者中,由新基因型白念珠菌造成的菌株更替或者其他非白念珠菌念珠菌造成的菌种更替可能发生。[27]现已明确这些改变将导致难治性感染及唑类药物抵抗。[32][33]

病理生理学

感染的发生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包括向触性(接触感知)和上皮细胞附着,以及通过蛋白酶的分泌进行细胞间的穿透,更具体地说是天冬氨酰蛋白酶和磷脂酶B的分泌。[34][35]

这种念珠菌定植及感染口腔组织的功能需要宿主免疫系统应答的局部或系统性缺陷来促成。在健康人群中,多种免疫和非免疫防御机制共同促成了口腔环境的抗真菌属性。包括:

  • 唾液的一些特性(如下)

  • 含有抗微生物蛋白

  • 口腔角化细胞可抑制念珠菌生长。

  • T细胞介导的针对白念珠菌的迟发型超敏反应。[27][36]

唾液非免疫防御作用包括:

  • 机械性降解,由唾液黏蛋白和蛋白多糖介导

  • 接近中性的PH环境降低了真菌对上皮表面的黏附,及白念珠菌的致病基因的表达。

  • 包含多种抗菌蛋白如溶菌酶、乳铁蛋白、富组蛋白、钙网蛋白及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27]

唾液还包含念珠菌特异性唾液分泌型IgA及IgA,但它们在免疫低下人群中抑制念珠菌生长的整体效果尚不明确。[37]

角质形成细胞不仅能对白念珠菌感染提供物理屏障,同时还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这些都在上皮细胞表面的炎症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8][39]

最后,针对白念珠菌完整的1型CD4+ T辅助细胞(Th1)应答和由CD4+T细胞增强的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对于口咽念珠菌病的清除似乎是必须的。[27][40]

分类

常见临床类型划分

  • 伪膜型

    • 俗称“鹅口疮”。

    • 指黏膜表层鳞状细胞的机会性真菌侵袭。

    • 表现为紧贴于口腔黏膜的乳白色或黄色斑块。

    • 通过擦拭去除斑块后,可见下方的红斑基底或出血创面。

    •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的损伤,常见于上颚、颊部、口唇部黏膜,以及舌背部和两侧。糖尿病患者伪膜型念珠菌病[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糖尿病患者伪膜型念珠菌病数据来自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科学院Fariba Younai [Citation ends].HIV患者的伪膜型念珠菌病[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HIV患者的伪膜型念珠菌病数据来自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科学院Fariba Younai [Citation ends].

    • 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病程,症状不明显。

  • 红斑型

    • 表现为上颚萎缩性鲜红扁平病灶,舌背丝状乳头的斑片状缺失,或颊黏膜红色斑疹样改变。

    • 临床病程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

    • 患者常主诉口腔触痛、烧灼感及吞咽困难,特别是当口咽部感染与食管感染有关时。[1]

  • 义齿性口炎

    • 见于佩戴活动性义齿者。

    • 病灶局限于义齿周边,可为光滑、天鹅绒样或结节样。上颌骨部分义齿相关念珠菌病[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上颌骨部分义齿相关念珠菌病数据来自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科学院Fariba Younai [Citation ends].

    • 一般无症状,但由于黏膜组织的萎缩,患者可诉烧灼感。

    • 与患者长期佩戴义齿相关。

  • 口角炎

    • 表现为口角皲裂、溃疡或干裂。

    • 常见于口角褶皱过深或者唇齿上下不齐者(咬合不齐)。

    • 亦见于一些维生素缺乏及营养不良状态。

    • 临床上来说,病灶有中等程度疼痛。

少见类型

  • 正中菱形舌炎

    • 念珠菌病的一种,表现为舌背中央的菱形无症状性红斑。[2]

    • 这种病变通常是对称的,表面光滑或分叶状。

  • 增生型

    • 这种类型的念珠菌病最少见,目前尚有争议。

    • 包括深层组织侵袭,造成组织增生性反应。

    • 在一些分类中,增生型念珠菌病也被称为念珠菌白斑,指表现为无法擦除的白色斑块的念珠菌病。这种类型,特别是表现为红色和白色区域混合出现(色素性斑点)时,可能会有恶变倾向。[3]

    • 增生型念珠菌病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已有报道。[4][5][6][7]

  • 线性齿龈红斑(linear gingival erythema,LGE)

    • 线性齿龈红斑是HIV相关的特异性牙周症状。

    • 表现为牙龈游离缘的线状或斑片状红斑。[5][8][9][10]

    • 病灶常呈持续性,即使进行斑块移除或加强日常口腔护理。

    • 线性齿龈红斑与牙龈组织受白念珠菌侵袭有关, HIV的进展也会导致牙周组织破坏加重。

  • 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 多种不同类型的免疫功能紊乱都可能是造成黏膜组织的长期持续感染的因素。

    • 这些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散发的,也可能是某个涉及内分泌系统的遗传性疾病所造成。

    • 这些已报道的内分泌念珠菌病综合征涉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或糖尿病。[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