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动脉炎 (GCA) 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其特征是中型和大型动脉壁的肉芽肿性炎症。尽管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也常受累,但最先累及的还是颈动脉的颅外分支。受损动脉包括T 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的肉芽肿性炎性病变。约 50% 的病例存在多核巨细胞,但建立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不需要此条件。
初始免疫缺损被认为发生于动脉壁的外层或外膜层。高度活化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对 T 细胞的趋化和抗原呈递发挥重要作用。CD4 T 细胞经由滋养血管进入动脉,在血管壁激活、增殖和进行克隆扩增。T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干扰素 γ,干扰素 γ 继而刺激巨噬细胞浸润组织,并诱导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动脉外膜处的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 (interleukin, IL) 1 和白介素 6,它们引起系统性炎症和急性期反应,进而导致炎症标志物升高。在动脉的肌肉层或中间层,巨噬细胞通过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活性氧族造成组织损伤,进而导致氧化应激。随后导致内弹性膜(分隔内层和内侧层)变成碎片。多核巨细胞往往位于中内膜接壤处,通常靠近内弹性膜的碎片。
作为对免疫损伤的反应,动脉释放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即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而导致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新血管形成以及内膜层或内层明显增厚。
内膜扩张和增生过程导致管腔狭窄和阻塞,最终引起组织缺血。临床症状由器官内(例如眼和大脑)缺血引起,可导致失明和卒中。[12][13][14]对于无明显临床动脉炎的风湿性多肌痛患者,进行颞动脉样本活检也提示低水平炎症。[1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