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已获得充分研究。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际间传播。 诺如病毒则可通过空气传播。 潜伏期为 1-3 天,但症状最早可在病毒暴露后12 个小时出现。[13][14]
腹泻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由于细胞损伤造成液体吸收能力受损。 摄食后(感染剂量约为 100 个病毒颗粒),轮状病毒感染成熟的肠细胞。 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成熟绒毛肠上皮细胞的死亡率超过在隐窝的新肠细胞的生成率。 这一不平衡造成小肠黏膜的结构损伤,包括绒毛变短、隐窝增生和黏膜固有层出现单核细胞炎性浸润。 未成熟的肠细胞为分泌性细胞,因此缺乏吸收表面。 轮状病毒损害绒毛刷状缘,导致渗透性腹泻,还产生肠毒素 (NSP4),造成钙介导的分泌性腹泻。[15] 刷状缘酶的缺失可导致渗透性腹泻,渗透性黏膜可导致食物不耐受,这可能加剧和延长腹泻。
一般情况下,轮状病毒感染能为症状性再感染予以高度保护,但在暴露程度高的发展中国家,保护水平较低。 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关联似乎是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 A (IgA) 粪抗体。
诺如病毒主要在幼儿、老人和慢性疾病患者身上引发严重疾病。 诺如病毒同样可导致免疫抑制患者出现持续感染。 宿主对诺如病毒的易感因子已被确认,包括可能作为一些诺如病毒的初始受体的组织血型抗原。 诺如病毒可以耐受常用消毒剂,并且受感染患者可在长时间里甚至在疾病停止后散播病毒。 诺如病毒的遗传变异性也可抵消免疫。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