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所致。 在一项细支气管炎队列研究中,RSV 占 76%、鼻病毒占 18%、流感病毒占 10%、冠状病毒占 2%、人偏肺病毒占 3%,并且 1% 患者有副流感病毒感染。[15] RSV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开始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然后在1~3天内进展到下呼吸道。

几乎所有3岁的婴幼儿都感染过RSV,但只有少数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 这种现象产生了一种假说,即宿主和可能的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16] 出生队列研究表明,出生时肺功能下降是婴幼儿早期发生喘息的1个危险因素。[17][18] 但是这个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 RSV 感染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差异。环境中烟草烟雾暴露也可能导致疾病加重。[19][20] 另一个领域的重点是宿主免疫应答在决定RSV感染作用中的地位。

病理生理学

这种病毒感染小气道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坏死、炎症、水肿和黏液分泌。细胞损伤和炎症导致小气道阻塞。生理学和临床结果包括肺过度膨胀、肺不张和喘息。严重病例也可以出现间质炎症和肺泡浸润。在感染后大约 2 周内,上皮细胞层不会再生,因为上皮细胞功能完全恢复需要 4 到 8 周的时间。

早期研究显示,RSV感染与典型的2型辅助T细胞(TH2 细胞)分泌的介质有关。[21][22][23][24] 然而,随后的临床研究表明,RSV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任何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喘息的可能性,都可能反映了机体对感染的适应免疫反应能力下降。[25][26][27][28] 此外,RSV可能抑制肺脏的抗氧化系统,促进活性氧的产生,导致肺氧化损伤增加。[29] 鼻病毒等非 RSV 感染引起的哮鸣可能提示哮喘的早期体征,因为这些婴儿以后更可能会出现哮鸣。[10]

分类

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疾病

RSV毛细支气管炎

  • RS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

非RSV的毛细支气管炎

  • 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病例中RSV未被检出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