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由于耳鸣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疾病,如何干预取决于基础病因,因此治疗很有挑战性。[5] 持续性耳鸣应对症治疗。[42]

指导耳鸣患者如何管理该症状非常重要。[3] 治疗应减少其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减少出现抑郁、睡眠减少和功能丧失等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市面上尚无经批准的耳鸣药物,循证药物治疗仅限于治疗抑郁、焦虑和失眠。[43]

对症治疗

所有受耳鸣困扰的患者都应接受疾病教育,并进行治疗咨询。在这期间,建议患者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其他耳毒性药物。建议避免暴露于噪声环境。一些患者对咖啡因、酒精、单糖、阿斯巴甜、甜味剂、谷氨酸钠、食用色素和染料以及烟草敏感。可考虑尝试规避此类食物 6-8 周。

教会患者放松技巧,以减少焦虑。证据 C 催眠或生物反馈技术也可以用来减少焦虑。

当患者告知医师其耳鸣导致焦虑、影响娱乐活动和生活时,应开始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CBT 可帮助患者识别消极的行为、观点和反应,并帮助他们以更加积极和合理的反应来对待耳鸣。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无论患者的严重程度如何,CBT 都可以降低耳鸣的严重程度和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4] 与上述的咨询方法相比,CBT带来的获益更大。[1]证据 B

如果患者存在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也应佩戴助听器。 这些患者佩戴助听器治疗耳鸣的成功率约为50%。[1]证据 C

在睡眠期间或在寂静的环境下采用背景声音掩蔽有助于减少耳鸣的感知。证据 C 虽然系统性回顾发现,缺乏高质量研究,因此缺乏证明这种治疗方法有效性的强有力的证据,但是研究者指出,这种缺乏确凿证据不应解释为治疗无效。[45] 耳鸣掩蔽器与助听器相似,均配戴于耳后。 这些装置产生并将白噪声送至耳朵,掩盖了听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的耳鸣。 要求患者白天,甚至睡眠期间,一直配戴这些装置。

应咨询耳鸣习服治疗以及与其联合使用的设备(即耳鸣掩蔽器),这些设备类似于助听器,能产生低水平的白噪音。[3] 患者通常接受治疗1~2年。 患者种类不同,成功率不同。[3]证据 C

Neuromonics(一种有音乐,且能刺激听神经的设备)和其他声音治疗可能对某些患者有效。

虽然没有可以治愈耳鸣的方法,但是,很多方法都能够减轻耳鸣的症状。 对一个人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个人未必有效。 许多替代疗法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某些患者的耳鸣,不应忽视这些方法。 通常综合疗法(催眠、针灸、补品和草药)在40%的情况下有效,[46][47] 但经常缺乏高质量的证据。[48]

相关的抑郁或焦虑。

重度耳鸣可能常导致神经症状,如抑郁或焦虑。 是耳鸣引起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还是有这些精神问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耳鸣,目前仍有争议。[49][50] 药物治疗可能对与抑郁症相关的耳鸣患者有效。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证据 C 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抗焦虑药证据 C 有助于减轻耳鸣合并抑郁患者的耳鸣症状。[50]然而,有低质量的证据表明它们可用于有耳鸣但无抑郁或焦虑的患者。[49]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