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I型糖原贮积病是因G6PC基因突变引起由葡萄糖-6-磷酸转运蛋白(G6PT)和葡萄糖-6-磷酸酶-α组成的肝酶复合物正常功能缺乏造成的。此酶在葡萄糖-6-磷酸形成葡萄糖的最后一步起催化作用。葡萄糖-6-磷酸酶-α存在于(肝、肾、肠的)糖异生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酶-β在嗜中性粒细胞中表达。这种酶的缺乏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但缺乏I型糖原贮积症中导致葡萄糖代谢机制改变的表型。肝脏中糖原合成和降解的简图[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肝脏中糖原合成和降解的简图由 Joseph I. Wolfsdorf 博士制作;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图注:UDP-葡萄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1.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2.葡萄糖-6-磷酸酶;3.磷酸葡萄糖变位酶;4.糖原合成酶;5.分支酶;6.糖原磷酸化酶;7.脱支酶;8.磷酸果糖激酶;9.果糖-1,6-二磷酸酶;10.酸性麦芽糖酶;11.丙酮酸脱氢酶。

约80%的I型糖原贮积病患者的这一酶系统的催化活性具有缺陷,这将导致Ia型糖原贮积病。已经在Ia型糖原贮积病患者的G6PC基因中编码葡萄糖-6-磷酸酶的区域发现超过80种不同的突变。这些突变未见于Ib型糖原贮积病患者,后者是由于编码葡萄糖-6-磷酸转运蛋白的SLC37A4(G6PT1)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6-磷酸酸不能运输到内质网的内腔引起的。已经确定了在SLC37A4(G6PT1)基因中大约有80种突变。[2]

病理生理学

I型糖原贮积病是因葡萄糖-6-磷酸转运蛋白(G6PT)和葡萄糖-6-磷酸酶-α所构成的肝酶复合物的功能缺乏而引起的,这种酶对于肝脏和肾脏分解葡萄糖尤其重要。若无法将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葡萄糖将导致两餐间血糖过低。葡萄糖-6-磷酸被分流至替代途径将导致3种主要的代谢后果:[2]

  • 高乳酸血症,是增强的糖酵解的副产物。

  •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被分流至戊糖磷酸途径所致。

  •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由于甘油三脂产量的增加以及清除的减少。 肝脏中糖原合成和降解的简图[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肝脏中糖原合成和降解的简图由 Joseph I. Wolfsdorf 博士制作;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图注:UDP-葡萄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1.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2.葡萄糖-6-磷酸酶;3.磷酸葡萄糖变位酶;4.糖原合成酶;5.分支酶;6.糖原磷酸化酶;7.脱支酶;8.磷酸果糖激酶;9.果糖-1,6-二磷酸酶;10.酸性麦芽糖酶;11.丙酮酸脱氢酶。

分类

糖原贮积病(GSD)I型

  • 葡萄糖-6-磷酸酶系统的催化活性缺乏(GSD Ia型)

  • 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转运缺陷(GSD Ib 型)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