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幼、补体不足、无脾或脾功能不全、公寓住宿、球蛋白缺陷、密切接触侵入性脑膜炎球菌感染、家庭环境拥挤、旅至高流行性或爆发地区、及实验室工作者。

起病迅速

脑膜炎球菌感染通常快速恶化。发热持续超过 24 小时且无症状进展,通常病因不可能是脑膜炎双球菌[20][26]

发热

持续发热出现在大多数脑膜炎球菌感染病例中。

易激惹

早期非特异性症状。

腿部疼痛

30%至 60%脑膜炎球菌性菌血症儿童及成人述有腿部疼痛,这是脓毒症的早期体征。[20]

抽搐

见于 5%至 20%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26][39]

颈部疼痛

颈部疼痛与强直由脑膜炎症引发。

头痛

早期非特异性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混乱或精神异常可在约 50%脑膜炎球菌性菌血症或脑膜炎患者中观察到。[20]

意识障碍

常见的重度感染(包括脑膜炎及脓毒症)体征,在高达 50%的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中观察到。[26]

低血压

通常发生在脓毒性休克晚期,是脑膜炎球菌感染死亡的一个危险因素。[35]

皮肤苍白或斑驳

脑膜炎球菌脓毒症的早期体征。[20]

皮疹

在约 80%脑膜炎球菌性菌血症患者中发现有出血性皮疹。脑膜炎球菌性菌血症的紫癜性皮疹[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脑膜炎球菌性菌血症的紫癜性皮疹来自医学博士 Elisabeth Adderson 的个人资料;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在少数患者中,红斑、白化性斑状丘疹是最初观察到的症状,并随病程发展为出血性。[26]

手足冰冷

脓毒症的早期表征。[20]

颈项强直

常见的脑膜炎体征。不一定会出现在年幼的婴幼儿中。

畏光

或由脑膜刺激引发。

肌张力低

或为重症系统性疾病的体征,尤其是在年轻婴幼儿中。

高音调哭啼

年幼脑膜炎婴幼儿存在特征性的高音调哭啼。

Kernig's 征

指示脑膜炎症并说明脑膜炎可能性。让患者仰卧,弯曲大腿使其与身体呈直角并保持膝关节延伸,以此查看是否存在该病征。若患者因疼痛无法完全伸直,则呈阳性。

Brudzinski's 征

指示脑膜炎症并说明脑膜炎可能性。因腰骶神经根炎症引发。当颈部突发性被动弯曲时,脑膜刺激引发非自发的髋膝弯曲。

囟门凸出

在年幼的婴幼儿中可能是脑膜炎的一个体征。

其他诊断因素

嗜睡

早期非特异性症状。

食欲不佳或喂养进食少

早期非特异性症状。

恶心或呕吐

恶心可为疾病的非特异性指征,或为颅内压升高的一个症状。

渴感

常见的脓毒症早期症状。

鼻炎、咽喉痛或咳嗽

近期上呼吸道感染是脑膜炎球菌感染的一项危险因素,见于高达 50%的患者中。

呼吸窘迫

重病体征

心动过速

重病体征

危险因素

年轻(群体)

脑膜炎双球菌及非致病性奈瑟氏菌群引出的杀菌血清及粘膜抗体会在生命的前十年中不断增加。在妊娠晚期,这些保护性抗体经胎盘从母体传播至胎儿。出生 1 岁以内母体提供的抗体生理功能逐渐减弱,故此时感染率最高。脑膜炎球菌携带者暴露增加可能是 11 至 19 岁青少年中出现感染第二峰值的原因。[8]

补体缺陷

常见补体通路成分 C3、备解素、因子 D、因子 H 或 C5-C9 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与脑膜炎球菌感染和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相关。存在这些缺陷的患者的血清杀菌能力差,表明血清补体依赖型杀菌活性是一种重要的宿主防御功能。

在侵入性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中,补体缺陷的概率为 0%至 25%复发性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补体缺陷概率更高,且多为异常血清群引起。[18][19]

无脾或脾功能不全

解剖性或功能性脾功能不全的人具有较高的重度脑膜炎球菌性感染风险,但这一风险不如肺炎链球菌感染风险大。[20]

宿舍生活

在大学生中脑膜炎球菌感染的总体概率并未高于未上大学的同年龄群体。但大学生(尤其是居住在宿舍中的大学生)的感染概率比其他学生高出 2 至 5 倍。[21]临床上推测可能与大学第一年脑膜炎双球菌定殖率快速增加有关。[22]

球蛋白缺陷

调理吞噬抗体对抗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和其他细菌抗原,从而有助于杀菌。存在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内丙种球蛋白过少、IgG 亚类缺陷或功能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的患者更容易感染脑膜炎双球菌,但感染率低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密切接触侵入性脑膜炎球菌感染

超过 95%的脑膜炎球菌感染为散发性。与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密切接触者可引起继发感染,且这些患者脑膜炎双球菌定殖几率高于普通人群。[8]与脑膜炎球菌感染群体发生家庭接触,感染概率的范围为 0.25%至 3%。[12]学校及工作场所接触的感染危险较低 (0.04%-2.5%),其中青少年与居住或工作在拥挤环境中的群体的感染率最高。大多数继发病例在索引病例接触后 2 周内被诊断出。

家庭拥挤(环境)

家庭拥挤(环境)是儿童及青少年发生脑膜炎球菌感染的一个风险因素,原因可能在于与他人居住在拥挤的环境中会加快细菌在家庭成员间的传播。[8]

流行性或高发地区旅游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脑膜炎带”(从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尤其是十二月至六月的干旱期,血清型 A 与 C 类脑膜炎球菌感染流行率高。这一区域侵入性感染的概率比美国高出 2 至 3 倍,并且在流行区间发作概率可能高达 1000/100 000。近期发生在萨特阿拉伯及多个非洲国家的流行主要是 W-135 与 Y 菌株引发。[23]这些区域的旅行者有较高的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率。于萨特阿拉巴参加年度朝圣者中爆发感染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还有与旅途归来者家庭接触后发生感染的病例。

实验室工作者

职业性暴露于脑膜炎双球菌的临床微生物学家具有更高的感染风险。[27]据报道,这些人有更高的传染性飞沫和气雾的暴露。

近期搬入新社区

搬至新居住环境(尤其是搬入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社区,如寄宿学校、大学宿舍或军事化管理设施)的人有较高的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脑膜炎球菌携带概率在居住的第一周中较高并快速增加,并通常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些环境中的高疾病风险可能与易感染群体中的较高定殖率有关。

烟草烟雾暴露

吸烟及被动吸烟均是脑膜炎球菌携带与侵入性脑膜炎球菌病的危险因素。[8][24]烟草烟雾损伤细菌定殖的物理屏障,如纤毛功能及局部细胞免疫反应。它对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毒性,因此细菌更容易定殖并侵入受损的呼吸道上皮。

呼吸感染

在侵入性脑膜炎球菌感染患者中,高达 50%患者存在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许多存在可辨别的呼吸道共病原体。[25][26]呼吸道病原体可通过损伤局部免疫或加速细菌侵入而促进细菌定殖。咳嗽及喷嚏会促进脑膜炎双球菌传染至密切接触方。

去酒吧/俱乐部

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脑膜炎球菌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去酒吧及俱乐部”。[8]在许多研究中,吸烟是一个重要的混杂因素。这些拥挤的环境及亲密的人员接触加速了脑膜炎球菌传播至易感人群。

接吻

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脑膜炎球菌病的一个风险因素为亲密的接吻。[8]在许多研究中,吸烟是一个重要的混杂因素。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