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恶性细胞起因于基因级联事件,即涉及不受控制的内源性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表达。[2]牵连其中的有甾体类激素受体家族,尤其是雌激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rbB) 家族、myc 家族、PI3K/AKT 信号通路、核因子 (NFkappa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Src)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乳腺癌发病机理相关通路的多样性导致该疾病靶向治疗的创新。此外,大多数恶性细胞维持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表达及随后的激素依赖性,导致激素使用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种机制。此外,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如人类 TP53 基因、BRCA1、BRCA2 及 RB1)与家族综合征(如Li-Fraumeni 综合征)有关。[12][13][14]识别这些抑制基因的缺失能为克服恶性表型提供新的基因疗法策略。
WHO 将乳腺肿瘤归为以下几类:[1]
上皮性肿瘤(包括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小管癌、髓样癌、黏液癌和伴有大量黏液的其他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浸润性乳头状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大汗腺癌及化生癌)
肌上皮病变(包括肌上皮增生症、腺肌上皮瘤及恶性肌上皮瘤)
间叶肿瘤(包括血管外皮瘤、血管肉瘤及平滑肌肉瘤)
纤维上皮性肿瘤(包括纤维腺瘤、叶状肿瘤及低度恶性导管周围间质肉瘤)
乳头肿瘤(包括乳头佩吉特病)
恶性淋巴瘤(包括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氏淋巴瘤及滤泡性淋巴瘤)
转移性肿瘤
男性乳房肿瘤(包括浸润性和原位癌)。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