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由产外毒素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引起;白喉棒状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不运动、无芽孢形成的多形性杆菌。罕见情况下,也可以由产白喉毒素的其他棒状杆菌引起,例如溃疡杆菌或假结核棒状杆菌。[1] 只有被携带 TOX 基因的噬菌体感染的细菌才能产生毒素,并且只有产毒菌株才能引起严重疾病。非产毒菌株可能引起轻微的临床疾病。[9][14]
人类是白喉棒状杆菌的唯一宿主。根据菌落形态、溶血反应和发酵反应,白喉棒状杆菌可分为 4 种细菌生物型(轻型、中型、重型和贝氏)。[14] 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包括暴露于含细菌的呼吸道飞沫或感染的皮肤病变传播。无症状携带者也能传播疾病。毒素影响黏膜、心肌、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周围神经髓鞘。[9]
皮肤感染,多由不产毒菌株引起的,可长期细菌脱落、污染环境、传播到密切接触者的咽部和皮肤。 疫情暴发与不良卫生习惯、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拥挤和皮肤病有关。[9][14]
微生物通常感染皮肤和上呼吸道黏膜上皮,导致这些组织的炎症反应。白喉通常累及扁桃体和咽部,但鼻和喉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平均潜伏期为 2-7 天(范围为 1-10 天),之后出现炎症的症状和体征。伴随发热,但通常体温不高。[9][14]
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与分泌的外毒素有关,该毒素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组织坏死。外毒素由两条链组成:B 链负责进入宿主细胞,A 链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导致细胞死亡。[15]
在上呼吸道的局部炎症导致炎性细胞、坏死的上皮细胞和生物碎屑的聚集,形成特征性的灰色假膜。 清除假膜会导致出血和暴露出发炎的红斑黏膜。 由于外毒素的局部神经系统影响,可发生腭部及下咽麻痹。 这种麻痹,与上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相结合,可导致气道阻塞。 此外,毒素的全身性扩散,能引起肾脏、心脏和神经组织的损伤。[1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