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典型年龄组(<15 岁或>25 岁)

在疫苗接种不普及的流行地区,白喉主要影响 15 岁以下儿童。 在儿童疫苗接种很普遍的地区,流行已转移到没有自然暴露于毒素和未接受疫苗加强接种的成人(>25 岁)。[26]

暴露于感染者

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应接受 7 天监测以确认是否发病。[16]

前往疫区旅行

白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是全称免疫者特别重要的危险因素。

未接种疫苗/未全程接种

未完成全程接种程序的个体感染白喉的风险尤其高。[26]

咽喉痛

经常伴有低烧;可发展为呼吸困难,伴假膜形成。

吞咽困难、声嘶、呼吸困难及和哮吼型咳嗽提示喉扩张和/或咽、喉神经受累。[14]

吞咽困难或发声困难

可能提示疾病进展和更高的呼吸受损风险。

呼吸困难

可能提示疾病进展和更高的呼吸受损风险。

哮吼性干咳

可能提示疾病进展和更高的呼吸受损风险。

假膜形成

形成一层覆盖扁桃体、咽和喉的黏附性灰褐膜高度提示白喉,并有助于将白喉与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咽炎或 EB 病毒感染区分开来。[1]

颈部肿胀

这一特征与淋巴结肿大有关,是严重白喉的特征。[14] 通常伴有严重不适、虚脱和喘鸣。

皮肤病变

创伤、烧伤或感染(例如,脓疱病)导致的皮肤开放性损伤可继发感染白喉;这是在热带地区特别常见的感染机制。[14]白喉棒状杆菌导致的皮肤损害[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白喉棒状杆菌导致的皮肤损害公共卫生图像库(PHIL),CDC [Citation ends].

疼痛、红斑和分泌物是皮肤白喉症状。[3] 病灶常形成溃疡,并被灰褐色膜覆盖。

呼吸受损

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受损的征象,特别是如果喉或气管受累。

其他诊断因素

低热

患者通常有低热,一般<39℃(<102℉)。

喘鸣

代表晚期疾病,通常伴有严重的不适和虚脱。

危险因素

未接种疫苗的个体

目前,在美国只有散发性白喉病例发生,在不太可能接种疫苗的土著印地安人中发病率最高。1996 年,在南达科他州土著美国人社区的居民中分离到 10 株白喉棒状杆菌。其中 8 株为产毒素型。[14]

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免疫规划中断,白喉在前苏联国家复燃。[7]

疫苗接种不完全的个体

在引入疫苗后,没有接种加强剂疫苗、没有产毒型白喉棒状杆菌自然暴露史的成人,比那些全程免疫的人更可能发病。[1] 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报告的 27 例散发呼吸道白喉,大部分在 25 岁。[17]

接触感染者

通过携带者或患者呼吸道飞沫的人际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形式。较罕见情况下,可以通过接触皮肤白喉患者的皮肤病变或白喉棒状杆菌的污染物传播。[12]

前往疫区旅行

白喉仍然在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亚洲、南太平洋、中东和东欧的许多国家流行。 [8][9]

皮肤破溃

裂伤、烧伤或脓疱病引起的皮肤破裂容易继发白喉感染。[14]

卫生差、拥挤和贫困

白喉在卫生条件差和拥挤的情况下更常见,这有利于疾病的传播,尤其是通过呼吸道飞沫。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