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病因复杂,具有多因素性。遗传作用显著;双生子研究估计遗传因素对风险的贡献高达 75%。[16] 已经确定一些基因的多态性是该病的致病原因之一。它们最可能与重要的环境暴露相互作用,例如过敏原和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确切作用尚不清楚。虽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哮喘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存在争议,[17] 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表明早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或人鼻病毒 (hRV) 会增加风险人群罹患哮喘的可能。[18]
年幼儿童中描绘了三类喘息性疾病:[19]
早期一过性喘息(3 岁以内一次或多次下呼吸道疾病 [ower respiratory tract illness, LRTI] 伴喘息发作,但是 6 岁后无喘息)
晚发性喘息(3 岁内无下呼吸道疾病伴喘息病史,6 岁开始喘息)
持续性哮喘(3 岁内一次或多次下呼吸道疾病伴喘息发作,6 岁时仍然出现喘息发作)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关键时期似乎是在儿童早期,这一假说有纵向数据支持。[20] 胎内和产后接触烟草烟雾也是哮喘病因的重要危险因素。宫内暴露于维生素 D、[21] 母体心理压力、[22] 污染、[23] 以及母体和婴儿的微生物菌群,[24] 都被推测可能与儿童哮喘的病因有关。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许多不同的炎症细胞参与其中: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以及主要涉及各种细胞因子和 T 细胞(Th2 介导反应占主要地位)的复杂介质通道。
各种各样的吸入刺激物导致气道炎症和气道(或支气管)高反应性产生可逆的气道阻塞症状和肺功能改变,并可能演变成不同表型。气道阻塞是由于支气管痉挛(平滑肌收缩)和炎症改变所致,例如气道壁水肿以及黏液分泌过多。
在不同个体及不同的发作之间,诱发因素所起到的相对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发生在大小气道的气道狭窄表现形式不同。呼气受限会导致可闻及的喘息,呼吸做功量增加,气体潴留,临床可见的过度充气和肺泡通气不足。
在一部分病例中,气道发生慢性结构改变,儿童早期可能出现。[25] 这些包括上皮网状基底膜的增厚(由于胶原蛋白的沉积),肥大和气道平滑肌增生,细胞外基质沉积,黏液分泌腺体增生肥大。这些改变会影响哮喘结局,患者更倾向出现严重、不可逆的哮喘。
全国哮喘教育和预防计划 (National Asthma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Program, NAEPP) 指南不区分不频发间歇性哮喘和频发间歇性哮喘。这两者都归为间歇性哮喘。急性发作的参考信息未写在 NAEPP 指南中。NAEPP 指南将症状发作频率标注于圆括号内。[2]
间歇性哮喘(原称发作性哮喘)
为完成间歇性哮喘的分类(见澳大利亚指南),以下详细将其分为不频发和频发两类。
不频发间歇性(原称不频繁发作)
急性发作间期无日间症状
急性发作间期无夜间症状
短暂急性发作,严重程度轻微,发作频率少于每 6-8 周一次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身高,呼气流量峰值 (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80% 预测值
PEF 变异率<20%
频发间歇性(原称频繁发作)
急性发作间期无日间症状(每周发作天数不超过 2 天)
急性发作间期无夜间症状(每月发作不超过 2 晚)
急性发作发生间隔短于每 6-8 周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身高,呼气流量峰值 (PEF)/FEV1 ≥80% 预测值
PEF 变异率<20%
轻度持续
每周超过一次日间症状,但并非每天出现(每周超过 2 次,但最多每日一次)
夜间症状发作频率超过每月两次,但不是每周出现(>2 晚/月)
急性发作可影响活动和睡眠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身高,呼气流量峰值 (PEF)/FEV1 ≥80% 预测值
PEF 变异率为 20%-30%
中度持续
急性发作间期有日间症状(日间发作影响活动)
夜间症状超过每周一次(>1 晚/周)
一周至少两次急性发作。活动受限或影响睡眠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身高,呼气流量峰值 (PEF)/FEV1 ≥80% 预测值
PEF 变异率>30%
重度持续
急性发作间期持续日间症状(活动持续受限)
急性发作间期频繁的夜间症状(频繁发作)
急性发作频繁和活动受限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身高,呼气流量峰值 (PEF)/FEV1<60%
PEF 变异率>3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