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监测

监测是哮喘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监测指标构成涉及临床方面(哮喘控制的症状)、肺功能检查、急性发作的预防。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哮喘控制良好并不等同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然而哮喘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频繁急性发作,急性发作的风险增加可能与哮喘控制无关。[12][268]

呼气流量峰值 (PEFR) 监测最初局限于慢性哮喘儿童中对症状感知较差的大龄哮喘患儿。虽然在大部分哮喘治疗中心,5 岁以上儿童可以进行肺功能检查,不过更年长的儿童才能取得重复再现性的测试。在开始治疗时,应每隔 2-6 周进行一次肺功能监测以确保对哮喘进行充分控制。随访间隔取决于哮喘控制水平,可为 1-6 个月不等。如果预期治疗减量,建议每 3 个月一次进行随访。在患儿病情稳定至少 3 个月后才可对治疗进行减量,且不能在高危时期进行(例如,冬天、学期开始时)。[269][71]总体来说,虽然证据有限,但治疗减量应按照与治疗增量相反的顺序进行。[269] 每日2次通过移动电话对患者的症状、药物使用情况和峰流速进行监测的效果与标准治疗的效果几乎一样。[270]


峰流量检测动画演示

非侵入性气道炎症监测方法包括呼出气一氧化氮、呼出气冷凝液收集检测、诱导痰液嗜酸粒细胞计数及气道高反应性,这些对哮喘控制的益处较小或是中等,[271][272]不过一项系统评价发现,根据 FeNO 的水平调整治疗可能对频繁发作的这一亚类患儿有所帮助。[271] 不过,还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推荐其用于治疗所有儿童患者。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使用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监测儿童哮喘,并未显示出获益,[272] 但在成人中,此方法在减少发作的频率方面优于‘标准护理’。[272] 这些方法在哮喘管理中的作用依然未确定,与以临床症状及肺量测定法为基础的监测有略微的差异。[271][272] [ Cochrane Clinical Answers logo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