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检查

检查
结果

肺量测定法

检查

视觉上看呼气流速容量环凹陷提示阻塞。可能出现 FEV1/FVC 比、中期流速(MEF25,或 FEF25-75),或 FEV1 下降。所有疑似患有哮喘的儿童如果年龄足够大都应该进行肺量测定法。在大部分呼吸科检查室,可以给 5 岁以上儿童做这个检查。根据儿童年龄、性别和身高制定肺功能标准的正常低限。必须依据恰当的肺功能预测值来解释检查结果。[82]

结果

可以显示阻塞模式。

肺量测定法评估疾病对支气管舒张剂的反应

检查

所有疑似哮喘的可以完成肺功能检查的适龄儿童均应该进行支气管扩张剂反应实验。如果 FEV1 或 FVC 水平增加 12%,则结果有意义,提示可以诊断为哮喘。[83]

如果使用吸入 β-2 受体激动剂或皮质类固醇后,无论是短期口服皮质类固醇(1-2 mg/kg/日,持续 3 日)还是较长时间的低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治疗试验(尽管无证据基础,但持续治疗 1 个月),患者症状得以改善,则支持哮喘诊断。鉴于与口服皮质类固醇相关的不良事件日益增加,应尽可能减少此类药物的使用。[84][65][66]

随机对照实验显示通常在两周内规律性地给予患者吸入皮质类固醇,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由此延长治疗到一个月是合理的。[67]

相反地,如果患者对此治疗没有反应,则证明患者非患有哮喘,而是患有其他疾病。

结果

显示可逆性

胸部 X 线检查(CXR)

检查

可能显示过度通气。有助于区分心血管或肺部疾病,例如心力衰竭、支气管扩张症或内脏转位。

结果

正常或显示过度通气


需要考虑的检查

检查
结果

呼气流速峰值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R)

检查

PEFR 值低于标准年龄身高预测值正常范围,这与气道阻塞结果一致。

虽然 PEFR 在成人通常能完成,由于此检查依赖用力并缺乏敏感性,因此其在儿童哮喘中作用有限。

它不应该被当做诊断试验。在一小部分感觉症状较差的儿童中,它可能在持续哮喘管理中发挥作用。


峰流量检测动画演示
结果

可为低水平

气道激发试验

检查

此检查的确切阳性标准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激发剂。

总的来说,激发实验中 FEV1 下降 15%-20%,结果有意义,提示可能诊断为哮喘。[85]

完成可重复的肺量测定法和初次肺功能检查后仍诊断不明确的儿童均应进行气道激发试验。

根据激发剂是否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激发试验可被分为直接激发(乙酰甲胆碱、组胺)或间接激发(甘露醇、高渗盐水)。

由于其它慢性呼吸道疾病(例如囊性肺纤维化)会出现气道高反应性,气道激发实验阴性预测值的价值更有意义。

结果

FEV1 下降

运动激发试验

检查

FEV1 下降 13% 被认为是有意义的,与诊断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一致。[85] 首先进行常规肺量测定法测量基线水平,然后在激发试验后每隔 5 min 检测一次,持续 20 min。对于 6 岁以上、存在与运动诱发支气管痉挛相符病史的儿童才考虑进行运动激发试验。并应根据推荐指南进行运动激发试验。

结果

FEV1 可能下降

全血细胞计数(FBC)

检查

血清嗜酸粒细胞比例>4%,其罹患哮喘的风险增加。[19]

结果

血清中可能存在嗜酸性粒细胞

支气管镜检查

检查

在异物吸入情况下,或怀疑气管结构异常,例如气管软化或支气管软化时考虑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结果

正常

发汗试验

检查

可以用来鉴别是否存在囊性肺纤维化 (CF),如果重复检测样本后,汗液中氯化物含量为 60 mmol/L 或更高(60 mEq/L 或更高),则可诊断 CF。

结果

正常

痰培养

检查

当怀疑肺部细菌感染时可做此项检查。

结果

感染时有细菌生长

电子显微镜下纤毛检查

检查

当怀疑患有 Kartagener 综合征时可做此项检查(伴有胃泡位置异常的内脏转位)

结果

正常

皮肤点刺试验

检查

可能用于支持过敏状态的存在

结果

可能异常

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

检查

在气道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激素初治儿童中,呼出气一氧化氮值会升高。然而,FeNO 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种族、吸烟和特应性。FeNo 水平高,并不能说明患者罹患哮喘,特别当患者存在特应性反应的情况下。该测定指标仅为支持指标,而非确诊指标。[76] 目前该指标还没有符合诊断的适当临界水平,特别是在同时患有特应性疾病的情况中。[74][75] 虽然一项立场声明[76] 推荐在哮喘患者中使用 FeNO,但无高水平证据。

结果

升高

支气管肺泡灌洗

检查

支气管肺泡灌洗显示气道嗜酸粒细胞增多 (>1.2%) 或痰嗜酸粒细胞增多 (>3%) 是支持指标,但不能确诊哮喘。[63][64]

结果

嗜酸粒细胞增多 (>1.2%) 或痰嗜酸粒细胞增多 (>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