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较强的危险因素包括烧心或胃食管反流病家族史、肥胖、年龄增加以及食管裂孔疝。

烧心

进食后胸骨后烧灼感是典型表现。

患者躺下或弯腰可使症状加重。

症状可以发生在晚上,但通常并不是劳力性的。

反酸

主要发生在进食后,胃酸反流进入口腔,伴有口酸或口苦。

其他诊断因素

吞咽困难

应当排除吞咽困难的原因(例如动力障碍、食管狭窄、食管环或恶性肿瘤),[1] 尤其是当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时。

腹胀/早饱

应当排除其他原因(例如,恶性肿瘤或食管狭窄)。

喉炎

人群研究发现这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然而,食管外综合征是非特异性的,且通常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3]

通常需要耳鼻喉科会诊,但仅有喉镜检查的阳性结果尚不足以确立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因果关系。[1]

异物感

患者可能描述为尽管能够吞咽,但感觉咽喉部有团块。[1]

牙釉质腐蚀

胃酸反流可以导致牙釉质腐蚀。

口臭

在 GORD 患者中更为常见。[32] 患者可能并未意识到。

危险因素

烧心或胃食管反流病的家族史

直系亲属有烧心或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史:出现症状的几率约为正常人的3倍。[18]

胃食管反流病在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中更常见。[16]

老年

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9]

食管裂孔疝

与食管裂孔疝相关的解剖学改变可以减弱胃食管结合部的抗反流能力,抑制食管清除胃酸的作用,从而促使反流的发生。

肥胖

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9][10] 在一项 meta 分析中,体质指数(BMI)为 25 至 30 kg/m^2和大于 30kg/m^2 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 1.43 和 1.94。[11]

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药物

平滑肌松弛药和抗胆碱能药通过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和神经机制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进而促进胃内容物的反流。这些药物包括硝酸酯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α 和 β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类以及抗胆碱类。

心理应激

身心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分越高,出现反流症状的风险也越高。[18]

哮喘

在乔治亚州医疗补助计划的研究中被确认是一种危险因素。[20]

然而,尽管无症状的胃食管反流在控制不良的哮喘患者中常见,但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还未证实能够改善哮喘发作。[17]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导致食管炎和食管狭窄。还没有证据表明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21]

吸烟

既往吸烟对产生反流症状的优势比为1.6。[18][22]

饮酒

证据不一致。一些研究表明每周饮酒>7 次可能导致产生反流症状的比值比为 1.9。[18]

饮食因素

可能相关的食物包括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碳酸饮料、巧克力、柑橘类水果和辛辣食物。

证据有限。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上述食物或食物比例大小与反流症状无关。[2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