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是所有类型肿瘤进行化疗的常见并发症。第一次化疗的相关风险最大,但在后续周期治疗中,风险是累积的。[5] 风险伴随着以下因素增加:第一轮化疗后细胞最低计数较低、既往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史、长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化疗强度、年龄、女性、较差的体力状态、白蛋白水平低、伴有贫血、累及骨髓和已存在的器官功能障碍。[6][7][8] 在接受化疗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尤为常见。[2]

病理生理学

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出现病原体感染时,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仅有 33% 左右的机会可以查明病原体。宿主内源性定植菌是致病菌的主要来源。在广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问世前,革兰氏阴性杆菌一直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但现在它们被革兰氏阳性球菌超越了 (76% vs 15%)。在有风险的患者中(例如,长期的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皮质类固醇使用史;老龄;高强度化疗后;中心静脉置管;较晚期疾病或者有组织损伤证据),厌氧菌占<5%,真菌占 2%-10%。[9]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