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 1 g,静脉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更多或
美罗培南 : 1 g,静脉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或
头孢吡肟 : 2 g,静脉内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或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4.5 g,静脉内给药,每 6 小时一次
更多或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 1 g,静脉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更多或
美罗培南 : 1 g,静脉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或
头孢吡肟 : 2 g,静脉内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 和 --
阿米卡星 : 静脉给药,每天15 mg/kg,可分次给药,每 8 小时一次或(临床合适时)每 24 小时一次
更多或
有风险的患者: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迁延不愈;皮质类固醇使用史;高龄(>65 岁);高强度化疗后状态;有中心静脉置管;疾病的较晚期;以及有组织损伤的证据。[9]
单独使用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美罗培南是可接受的选择。还可考虑使用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联合方案,若培养没有假单胞菌感染的证据,应尽早停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一项 meta 分析发现,与其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比,头孢吡肟会增加全因死亡率。[47]证据 B 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随后的一项 Meta 分析发现死亡率并未增加。[49] 头孢吡肟仍是一种可接受的经验性治疗选择。在所有抗假单胞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死亡率最低相关,并且随机临床试验显示,该药不劣效于头孢吡肟。[51][52][50]在耐药性不普遍的情况下,建议将其作为单一疗法使用,具体取决于当地机构细菌的易感性。[53] 对于有迁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高危患者,可能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治疗。[54]一项关于在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高危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单独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联合替加环素的随机研究表明,该联合方案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在不更换抗生素情况下退热更有效(依据发热消失来评估),但死亡率无显著差异。[55]
一旦开始使用抗生素,临床反应的中位时间是 5-7 天,且在最初治疗的 3-5 天发热持续存在时,也不需要更换抗生素。[59]
在有感染记录的患者中,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特定的病原体和感染部位。抗生素应至少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期间持续使用(即,直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如果临床需要,应持续更长时间(对于大多数感染病例,治疗 10 至 14 天通常时足够的)。[58]
对于血培养阴性但无法确定感染源的患者,应继续使用抗生素,直至患者无症状且无发热 48 小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 且继续增加。[58][54][53] 在血培养阴性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 的患者中,如果患者已经无发热 5 至 7 天且无并发症,则可以停止抗生素治疗;该建议的特殊情况是有白血病的高风险患者,其抗生素治疗通常持续长达 10 天或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54] 或者,对于仍然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抗生素,直到完成适当的疗程并且所有体征和症状都已缓解;然后患者可以恢复口服氟喹诺酮进行预防治疗,直至骨髓恢复。[58]
对于中性粒细胞恢复但发热持续的患者,应接受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评估。[54]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万古霉素 : 1 g,静脉给药,每 12 小时一次
或
利奈唑胺 : 600 mg,静脉给药,每 12 小时一次
MRSA 或草绿色链球菌的高风险患者包括:低血压、黏膜炎、皮肤或导管部位感染、既往 MRSA 定植史或近期喹诺酮预防用药的患者。
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或草绿色链球菌发生率较高的机构,其经验性治疗应使用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可作为万古霉素不耐受患者的替代选择,
美国传染病学会 (IDSA) 指南认为,中心静脉导管的存在并不预示着需要经验性予以万古霉素,除非确定导管感染,否则不需要拔除中心静脉导管。[58]
一旦开始使用抗生素,至临床反应的中位时间是 5-7 天,且在治疗最初 3-5 天后仍发热,也不需要更换抗生素。[59]
在有感染记录的患者中,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特定的病原体和感染部位。抗生素应至少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期间持续使用(即,直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如果临床需要,应持续更长时间(对于大多数感染病例,治疗 10 至 14 天通常时足够的)。[58]
对于血培养阴性但无法确定感染源的患者,应继续使用抗生素,直至患者无症状且无发热 48 小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 且继续增加。[58][54][53] 在血培养阴性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 的患者中,如果患者已经无发热 5 至 7 天且无并发症,则可以停止抗生素治疗;该建议的特殊情况是有白血病的高风险患者,其抗生素治疗通常持续长达 10 天或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54] 或者,对于仍然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抗生素,直到完成适当的疗程并且所有体征和症状都已缓解;然后患者可以恢复口服氟喹诺酮进行预防治疗,直至骨髓恢复。[58]
对于中性粒细胞恢复但发热持续的患者,应接受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评估。[54]
对于低风险患者(实体肿瘤、预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状态<7 天、生命体征平稳、治疗依从性好、无器官功能障碍、可耐受口服药物和输液治疗、居住地至诊所 30 分钟以内、有照料者 24 小时护理、电话和交通便利),MD Anderson 肿瘤中心所持有的相关经验支持门诊口服环丙沙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方案的试验。一项 meta 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门诊治疗是住院管理的安全且有效的替代选择,且在治疗失败率和死亡率上并无差异。[43]
一旦开始使用抗生素,至临床反应的中位时间是 5-7 天,且在治疗最初 3-5 天后仍发热,也不需要更换抗生素。[59]
在有感染记录的患者中,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特定的病原体和感染部位。抗生素应至少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期间持续使用(即,直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如果临床需要,应持续更长时间(对于大多数感染病例,治疗 10 至 14 天通常时足够的)。[58]
对于血培养阴性但无法确定感染源的患者,应继续使用抗生素,直至患者无症状且无发热 48 小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 且继续增加。[58][54][53]在血培养阴性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500 个细胞/μL 的患者中,如果已经无发热 5 至 7 天,并且无并发症,则可以停止抗生素治疗。[54] 或者,对于仍然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抗生素,直到完成适当的疗程,并且所有体征和症状均消失。[58]
对于中性粒细胞恢复但发热持续的患者,应接受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评估。[54]
抗生素无效被定义为最初用药 3-5 天后持续性发热。应该及时评估有无隐匿的真菌感染或细菌感染伴隐匿病灶或耐药病原体。
对于经验性门诊抗生素治疗方案无效的低风险患者,可考虑换为经验性静脉抗生素方案。
当发现特定的病原体时,通常需要从经验性方案转换为针对性方案(意味着经验性方案的终止和针对性方案的启用)。然而,若怀疑为多重感染,临床医师可能会决定继续经验性治疗并加上新发现病原体的针对性个体化治疗。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万古霉素 : 1 g,静脉给药,每 12 小时一次
利奈唑胺 : 600 mg,静脉给药,每 12 小时一次
或
达托霉素 : 6 mg/kg,静脉给药,每24小时一次
抗生素无效(最初治疗 3-5 天后持续性发热)应及时评估有无隐匿性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伴隐匿病灶或耐药病原菌。若评估未发现异常,应继续使用最初的抗生素,同时加用万古霉素(若万古霉素不耐受使用利奈唑胺)和/或抗真菌药物。
若患者在启用了万古霉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72 小时内未退热,应该停用这些抗生素。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抗生素应持续使用至中性粒细胞减少状态解除,之后应进行密切观察。
若患者加用万古霉素后仍继续恶化,应考虑耐万古霉素的革兰氏阳性感染,并使用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或者应考虑真菌性感染,并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应咨询感染性疾病专科医师。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米卡芬净 : 100 mg,静脉用,每 24 小时一次
或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 3~5 mg/kg,静脉用,每 24 小时一次
或
伏立康唑 : 6 mg/kg,静脉用,每 12 小时一次,两剂,随后 4 mg/kg,每 12 小时一次
或
氟康唑 : 负荷剂量 800 mg,静脉用,随后 400 mg,静脉用,每 24 小时一次
抗生素无效(最初治疗 3-5 天后持续性发热)应及时评估有无隐匿性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伴隐匿病灶或耐药病原菌。若评估未发现异常,最初的抗生素应继续使用,同时加用万古霉素(若万古霉素不耐受使用利奈唑胺)和/或抗真菌药物。
尽管没有关于哪些患者应在最初的抗生素之外添加抗真菌药物的指南,但 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数据显示,7 天抗生素治疗后仍发热的患者中,接近 1/3 有系统性真菌感染。[61][62] 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比较了在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患者中经验性应用抗真菌药物以及根据血清 GM 试验阳性和胸部 CT 检查支持侵袭性肺部曲霉菌病进行抢先性抗真菌治疗,发现后者减少了经验性抗真菌药物使用,且不增加死亡率。[60] 这些发现表明对于有临床或血清学真菌感染证据的患者应使用抗真菌药物。
若在加入抗真菌药后患者病情仍持续恶化,应考虑扩大或调整覆盖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包括能够同时覆盖假单胞菌的药物)。并应咨询传染病专科医师。
若患者在启用了万古霉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72 小时内未退热,应该停用这些抗生素。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抗生素应持续使用至中性粒细胞减少状态解除,之后应进行密切观察。
治疗 3 天后,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该停用万古霉素(或万古霉素不耐受患者的利奈唑胺):患者出现临床恶化;药物更换为覆盖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如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
或者,尽管仍持续出现临床恶化,继续使用万古霉素,但应加用抗真菌药物,且应覆盖厌氧菌或扩大革兰氏阴性菌覆盖范围。并应咨询传染性疾病专科医师。
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比较了在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患者中经验性应用抗真菌药物以及根据血清 GM 试验阳性和胸部 CT 检查支持侵袭性肺部曲霉菌病进行抢先性抗真菌治疗,发现后者减少了经验性抗真菌药物使用,且不增加死亡率。[60] 这些发现表明对于有临床或血清学真菌感染证据的患者应使用抗真菌药物。
抗生素无效(最初用药 3-5 天后持续性发热)应及时评估有无隐匿性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伴隐匿病灶或耐药病原菌。
若已经证实为某种细菌,抗细菌治疗方案应该针对培养出的微生物。
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应持续使用抗生素至中性粒细胞减少状态解除,之后应进行密切观察。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米卡芬净 : 100 mg,静脉用,每 24 小时一次
或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 3~5 mg/kg,静脉用,每 24 小时一次
或
伏立康唑 : 6 mg/kg,静脉用,每 12 小时一次,两剂,随后 4 mg/kg,每 12 小时一次
或
氟康唑 : 负荷剂量 800 mg,静脉用,随后 400 mg,静脉用,每 24 小时一次
抗生素无效(最初用药 3-5 天后持续性发热)应及时评估有无隐匿性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伴隐匿病灶或耐药病原菌。
如果患者在启用了抗真菌药物 72 小时内未退热,应该停用这些药物。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应持续使用抗生素至中性粒细胞减少状态解除,之后应进行密切观察。
抗真菌药物包括米卡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均应静脉使用。抗真菌药的选择一般取决于以下因素:患者或机构的耐药谱、有无曲霉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即,给予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 B 进行治疗)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患者病情危重,则采取治疗强度较高的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 B)。
若有真菌血症,中心静脉导管应被拔除。[35]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阿昔洛韦 : 请咨询专科医生以获得剂量指导
或
更昔洛韦 : 请咨询专科医生以获得剂量指导
膦甲酸 : 请咨询专科医生以获得剂量指导
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3-5 天后还未退热或有可疑的病毒综合征时,如病毒培养阳性,应该及时予以最适合的抗病毒药,(如果可能)考虑患者病毒的耐药性。
初始用药可选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如果病毒感染持续存在,针对可能耐药的微生物可选择膦甲酸。
抗病毒药物的剂量取决于感染的类型。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利福平 : 600 mg,口服,每日一次
和
异烟肼 : 300 mg,口服,每日一次
和
吡嗪酰胺 : 15-30 mg/kg,口服,每天一次
和
乙胺丁醇 : 15 mg/kg,口服,每日一次
或
克拉霉素 : 500 mg(速释片),口服,每天两次;或 1000 mg(缓释片),口服,每天一次
或
阿奇霉素 : 250 mg,口服,每日一次
-- 和 --
乙胺丁醇 : 15 mg/kg,口服,每日一次
-- 和 --
利福布丁 : 300 mg,口服,每日一次
或
环丙沙星 : 500 mg,口服,每日两次
或
阿米卡星 : 15 mg/kg/d,静脉用,分次给药,每 8 小时一次
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3 至 5 天后仍未退热或怀疑有分枝杆菌感染的存在,抗酸杆菌培养结果阳性时应及时治疗。
必须确定是结核杆菌 (MTB) 感染还是鸟分枝杆菌复合群 (MAC) 感染。
如果是 MTB,治疗应包括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
如果是 MAC,治疗应包括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联合乙胺丁醇、利福布汀、环丙沙星或阿米卡星。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