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证据

证据评分

    证据 A

    CBT对有共病的躯体化障碍的疗效:有高强度证据证明CBT是治疗伴发抑郁或焦虑的躯体化障碍的有效方式。[91][110][108]

    证据 B

    转换障碍中的神经病学症状: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新转诊到神经病学门诊的患者中11%有着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12]

    证据 B

    转换障碍中的神经病学症状: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转诊到收治顽固性癫痫的三级癫痫中心的患者当中心因性非痫性发作的患病率估计至少有20%。[14]

    证据 B

    转换障碍中的神经病学症状: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在一般人群当中心因性非痫性发作的患病率据估计每100 000人里有2至33人。[14]

    证据 B

    转换障碍中的神经病学症状: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癫痫患者中出现心因性非痫性发作的发病率估计为10%~18%。[15]

    证据 B

    转换障碍中的神经病学症状: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在中位时间为5年的随访中,1466例有着医学上无法解释的运动感觉症状患者中4%发展为可能能解释他们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17]

    证据 B

    转换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转换障碍应重归到DSM-5中的分离障碍中去。[22]

    证据 B

    转换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分离障碍存在不同形式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31]

    证据 B

    躯体化和转换障碍中的危险因素: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儿童期虐待(包括目睹母亲挨打和暴露在言语攻击中)对成年期心理健康稳定性的发育有害。[42]

    证据 B

    转换障碍的危险因素: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一般的述情障碍(alexithymia)和躯体症状的报告有关。[44][45]

    证据 B

    转换障碍的危险因素: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躯体化和神经质有关。[46]

    证据 B

    神经心理学评估: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严重压力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的以及器质性的病因有关。[57]

    证据 B

    神经心理学评估: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其精神病理学与除了执行功能以外的所有认知领域都有关,认知的异常可能是由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57][58][59]

    证据 B

    CBT疗效: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CBT是治疗转换障碍的有效方式。[70][91][92][72]

    证据 B

    使用心理咨询干预(PCI)和协助社区医生的咨询报告对症状的改善:有中等强度的证据证明PCI能提升患者功能和缓解症状。[105][106]

    证据 B

    辅助的分等级的身体锻炼的疗效:有中等强度证据证明患者积极投入的非药物治疗(例如锻炼)比那些被动接受的物理方法(例如注射、手术)更有效。[107]

    证据 B

    抗抑郁药治疗的疗效:有中等强度的证据证明抗抑郁药对那些有医学上难以解释的症状的患者是有疗效的。[108]

    证据 C

    转换障碍中的神经病学症状:有低强度证据证明运动障碍患者中2%~3%有着心因性运动障碍。[13]

    证据 C

    转换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低强度证据证明癔症(转换障碍)存在生物学机制。[25]

    证据 C

    躯体化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有低强度证据证明从免疫系统到大脑的交流通路的存在,解释了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旧称躯体形式障碍)的炎症相关症状。[35]

    证据 C

    躯体化障碍和转换障碍的危险因素:有低强度证据证明暴露于父母的言语侮辱中可能与某些神经环路整合的改变有关,这些神经环路推测与语言发育和心理病理有关。[43]

    证据 C

    转换障碍的危险因素:有低强度证据证明儿童期创伤与转换障碍有关,而且在转换障碍患者中由母亲(而不是父亲)导致的父母功能不全与分离体验量表和躯体分离问卷的高得分有关。[39]

    证据 C

    治疗医学不能解释的转换障碍症状:有低质量的证据显示,相比安慰剂,药物疗法在治疗医学不能解释的症状时更具疗效,但没有一类抗抑郁药物或天然补品比另一类更具优势。[93]

    证据 C

    心理治疗的疗效:有低强度的证据证明给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转换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治疗与其症状、情绪健康、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关。[9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