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以往冻伤常见于参与武装冲突的战士。冻伤目前最常因参加登山和冬季活动而发生,例如雪地摩托、狩猎、冬季露营以及其他户外休闲和探险活动。无家可归者也容易被冻伤。冻伤会导致受伤组织的耐寒性长期减弱,如果再次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前冻伤的部位更容易受伤。

冻伤程度取决于寒冷暴露的类型和持续时间、海拔高度以及组织达到的最低温度。 风寒可能会对受伤程度造成影响。 影响四肢血液供应的因素(如外周血管状况和疾病、水合状态、烟草使用、并存损伤以及紧缩性服装或设备)都会增加患者损伤加重的可能性。 削弱患者判断力的因素(如酒精或缺氧)也会增加冻伤的易感性。 饮酒是一个常见的危险因素,由于饮酒会导致末梢血管舒张,从而使热量流失,还会导致饮酒者的判断力下降,因此危害极为严重。[1][10][11][12][13][14][15][16]

病理生理学

最容易发生冻伤的部位是手、脚、鼻子和耳朵。 四肢存在很多动静脉吻合,即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细动脉与静脉间的直接连接。 调整动静脉吻合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可能使血流发生显著改变。 例如,手部血流速度范围为 3-180 mL/分,相差 60 倍。 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会牺牲外周血流以保持核心部位体温,流经暴露处皮肤的血流量会急剧减少,从而构成发生冻伤的隐患。[1]

引起冻伤的机制包括渗透性和缺血性因素。受冻致使细胞内和细胞外形成冰晶,从而导致电解质转移以及细胞脱水和皱缩。与此同时,血管痉挛会使血供中断,最终导致形成微血栓。[1][10][13]

冻伤可分为四个阶段。

  • 预冻阶段:由于内皮层的屏障和血管张力调节特性丧失,因此会发生血管痉挛状态和跨内皮的血浆渗漏。

  • 冻融阶段:由于温度降至冰点以下,组织内会形成冰晶。

  • 血流瘀滞阶段:血管痉挛状态导致血流量下降,血浆渗漏导致血液黏度升高,从而导致远端瘀滞和较近端的动静脉分流。血流淤滞和血液黏度升高会促进凝血、血栓形成和栓塞。

  • 晚期缺血阶段:血栓形成和近端动静脉分流会导致缺血、坏疽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下,缺血和坏疽会发展成为木乃伊变性(干性坏疽)。

冻伤的原发部位似乎是血管内皮层。 在冻融损伤发生 72 个小时之后,毛细血管壁的血管内皮层会损失,并伴有显著纤维蛋白沉积。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最终溶解,这与烧伤或其他创伤性损伤相似。[1][13] 小静脉似乎更容易被冻伤,其部分原因在于血流速度下降。由于冻伤导致血流逐渐减慢,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似乎较易形成局部血栓。[1] 冻伤所造成的渐进性缺血性损伤与热烧伤类似;但是,前者的炎症过程持续时间更长,冻伤的血管生成速度更快。[17] 另外,再灌注损伤也参与冻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分类

严重程度[1][2][3]

根据冻伤深度及后续损伤情况判断严重程度。同一肢体上冻伤的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 一度:红斑和麻木,受伤部位出现白色或淡黄色坚硬斑块。

  • 二度:浅表皮肤起水疱,水疱内有透明或乳白色液体,周围出现红斑和水肿。

  • 三度:皮下出现水疱,其特点为呈紫色、液体内含血,表明损伤累及网状真皮层和真皮血管丛下方。

  • 四度:损伤累及真皮之下,肌肉、神经和骨骼受伤,有时会导致干化。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