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危及生命的损伤(如低体温或严重外伤)须优先进行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是快速复温,但是在复温之前必须确保防止再次冻伤。 支持疗法包括充分缓解疼痛、水合作用和伤口处理。 骨折须进行保守治疗,直到复温后水肿已消退。 早期手术治疗仅用于协助进行伤口清创或治疗并发症,如骨筋膜间室综合征。[28]

初始复温

应尽快启动复温治疗。然而,再次冻伤将会使损伤恶化,因此在确保患者不会再次受冻之后,再开始进行复温治疗。

与其待在寒冷环境,不如用冻伤的脚行走,寻找避难场所,尽管这样可能引起骨碎裂或骨折。可用来保护受伤组织的措施包括:脱下湿衣物,穿着干爽柔软的衣物,并在运输期间用毯子裹住四肢,防止受冻。

应用 37°C 至 39°C(98.6°F 至 102.2°F)的缓流温水对受累区域进行快速复温,直至复温结束(通常为 15-30 分钟)。 如果无法获得温度计,可以使用非烫热的温水,或未冻伤肢体可以舒适地浸泡 45 分钟的温水快速复温。 可以使用抗菌肥皂,以防止感染。 如果无法获得桶盆,可以采用温湿裹法。 温度高于 39°C (102.2°F) 或干热可导致热损伤,应予以避免。 应尽早摘下受累手指戴的珠宝,因为手指会在解冻后显著肿胀,并且紧戴的戒指可能会造成血管损伤(止血带效果)。[15][28]

当受累肢体末端变红,组织变得柔软和触摸柔韧(提示血管终止收缩)时,解冻结束。[1][15][17][23][29][30][31][32][33][34][35][36]

破伤风预防

应根据标准指南考虑破伤风的预防。[28]

伤口处理

白色水疱应进行手术清创,以防止血栓素介导的组织损伤。 出血性水疱应保持完好,以避免感染。

应使用芦荟汁对水泡进行局部处理,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形成。[16][28] 手指之间应填塞棉花或软纱布,以减少组织浸渍。

受累部位应架高并用夹板固定(若有必要)。 冻融完成之后,应尽快使相关性脱位复原。 但是,骨折必须进行保守治疗,直至水肿消退,以避免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风险。

应每日行水疗法,即一桶含氯化钠和次氯酸钙的水溶液,温度为 39°C (102.2°F),每次浸泡 45 分钟。 可以添加外科肥皂,代替氯化钠和次氯酸钙。

连续成像有助于记录冻伤和伤口愈合的进程。[1]

通常需要 1-3 个月的时间来评估冻伤组织是否能存活。 愈合过程中良好的临床预后征象是早期恢复针刺感、出现看起来健康的皮肤和透明疱疹(而非出血疱疹)。 临床预后不佳的征象包括未延伸至肢体末端的出血疱疹、紫绀和看起来冻结的组织。

支持性治疗

推荐所有患者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镇痛,并减轻炎症。作为替代,1 至 3 度冻伤患者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尚不明确治疗冻伤所需的阿司匹林恰当剂量,因此多数医生更倾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然而,如果无法获得布洛芬,可以使用镇痛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因为其抗血小板作用被认为是有益的。[1] 应根据需要给予阿片类药物。在出现初始表现时,积极补液极为重要。可以通过静脉或口服的方式给予温热液体,具体取决于患者的病情。[15] 受累肢体的主动运动有助于促进灌注,并应及早鼓励实施。 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对于功能恢复和预防关节僵硬至关重要。[37] 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有助于促进愈合。

抗生素治疗

关于对较小的创伤使用抗生素治疗仍存在争论,但是对于较大体表面积的创伤,通常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为了对抗链球菌属感染,应使用苄青霉素 48 至 72 小时,但是缺乏支持这一推荐的良好证据。如果损伤组织出现感染,应扩大抗菌谱,以同时覆盖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以及革兰阴性细菌。

手术

早期手术治疗仅用于协助实施溃疡和坏死组织清创术。 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需要实施筋膜切开术。

极少需要进行早期截肢。大多数冻伤将会自动愈合或干化,无需进行手术,因此应尽可能长地推迟截肢手术。还推荐将手术推迟到损伤后的 6-12 周,因为手术创伤会妨碍近端组织的伤口愈合,从而增加组织损失。这还使得有足够的时间来界定组织损伤范围,以帮助指导实施外科手术(植皮、皮瓣或截肢)。[17][37]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延迟就诊、下肢受累和受伤组织感染。

可以考虑对损伤严重的患者实施植皮术。影响大拇趾和左脚第三趾的典型冻伤,显示在珠峰大本营初始冻伤表现(A)、第 6 周(B)和第 10 周(C)冻伤表现。 请注意,大拇趾手术截肢推迟到明确划界后和适当治疗后第三趾指痊愈之后实施[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影响大拇趾和左脚第三趾的典型冻伤,显示在珠峰大本营初始冻伤表现(A)、第 6 周(B)和第 10 周(C)冻伤表现。 请注意,大拇趾手术截肢推迟到明确划界后和适当治疗后第三趾指痊愈之后实施Hallam M-J, BMJ 2010;341:c5864 [Citation end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