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慢性心房颤动与各种心脏疾病和很多非心脏病有关。[3][15]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最常见的相关临床疾病诊断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梗死。[16] 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和风湿性心瓣膜病是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主要相关疾病。[17][18] 舒张性或收缩性心力衰竭会增加患病风险。[16][19] 其他慢性心房颤动的心脏病因包括:

  • 心房和心室扩张或肥大

  • 电生理异常(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先天性心脏病

  • 良性或恶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脏或近心肿瘤

  • 炎症性或浸润性疾病(例如:心包炎、淀粉样变性、心肌炎)

  • 年龄相关性心房心室纤维化

与慢性心房颤动相关的非心脏病包括:

  • 甲状腺疾病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酒精和咖啡因滥用

  • 非心源性肺动脉高压

  • 传染病

少数情况下,慢性心房颤动可能是家族性或遗传性的,如遗传性心肌病。

病理生理学

自最初被发现开始,目前对心房颤动病理生理学的理解是数种理论的综合。[20][21][22][23][24][25][26] 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多种病因和复杂的电生理学改变。心房颤动通常由基础心脏疾病造成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心房异常导致。心房纤维化导致的扩张和炎症引起心房组织内的不应期差异并促使电折返,进而导致心房颤动。在扩大的心房中,母波分为多个小波,同时不应期缩短和心房传导减慢,导致持续性心房颤动。如果存在快速触发灶(通常见于肺静脉),则可能引起心房颤动,通过颤动性传导或多折返通路维持心房颤动。临床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通过心肌拉伸和纤维化伴细胞间偶联破坏等机制,可形成促进房颤的触发因素以及细胞和电重塑。[3][18][23]

分类

由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美国心脏协会 (AHA)、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以及心律协会 (HRS) 制定的房颤患者管理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将房颤分为以下类型:[1][2] [3]

  • 阵发性心房颤动:指的是在7天内可自行终止的再发性心房颤动(至少有1次以上持续≥30秒的发作)

  • 持续性心房颤动:是持续时间在7天以上,或持续时间在7天以下,但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的心房颤动。

  • 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是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一种,指的是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心房颤动

  • 永久性心房颤动:对心脏转复方法无效的心房颤动,或者已经接受现状不打算再进行复律。 已经决定不再使用任何方法以试图恢复窦性节律,包括导管或者外科方法进行消融

  • 慢性心房颤动可以是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或永久性的

  • 急性心房颤动是指新发的或第一次检测到的心房颤动发作,无论是否有症状。

“单纯性心房颤动”这个术语适用于年龄<60 岁并且无超声心动图或临床证据表明存在心脏、肺脏或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但是,由于对“单纯性心房颤动”的定义不一致,所以使用“单纯性心房颤动”一词可能会造成混淆,不应用于指导治疗决策。[1][2][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