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源性疾病(例如冠状动脉病变、高血压、心包炎、心肌病和其他心律失常)。

主要危险因素还包括非心血管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酗酒、吸烟和某些癌症(如原发性肺癌累及胸膜、心包;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心包;某些肿瘤如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纵膈放射治疗)。

心悸

常见症状,尽管一些患者无症状。

心动过速

如果没有服用过控制心率的药物,多数患者都会有心动过速。

脉搏不规则

超过90%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不规律脉搏。 然而明显的规律性脉搏并不能排除心房颤动。 当脉搏速率过快或过慢时要鉴别出其不规律性很困难。 脉率过慢可能会在由于自身房室结疾病或应用房室结阻滞药物而导致房室传导功能不良的患者中出现。

显著的不规律脉搏并不总提示心房颤动,如其他导致不规律脉搏的原因有窦性心律时频发的房性早搏和/或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 因此必须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定节律。

其他诊断因素

卒中

心房颤动并发症

研究对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的评估发现,此类患者的心房颤动患病率高(15% 到 25%)。[4][5]

评估隐源性卒中患者的长期心电图监测(使用 30 天事件触发记录器或可插入心电监护设备)的相关研究发现,房颤在这些患者中很常见。[49][50]

呼吸短促

心房颤动相关的心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

疲劳

心房颤动相关的心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

胸痛

由于共存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

头晕

头晕的原因有几种。 由于心房泵血功能的缺失导致心搏量减少,心室僵硬尤其是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

由于血栓栓塞或脑灌注低尤其是合并脑血管疾病时,患者也会出现头晕。

无症状

大约12%~20%的心房颤动患者可能无症状。[1][2][15] 无症状更多见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低血压

心房颤动伴随心室率过快可能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颈静脉压升高

心力衰竭的表现

杂音或奔马律

可闻及与潜在的瓣膜疾病有关的杂音,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 心力衰竭时可闻及奔马律。

啰音

心力衰竭的表现

情绪低落或精神萎靡

老年患者的症状可能仅表现为情绪低落或精神萎靡。

危险因素

高血压

与心房颤动的发病高度相关。[11][27][28] 在弗雷明翰的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增加4倍多。不同血压值对终生风险无影响。可能的发病机理与压力和心肌张力对心房肌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有关。

冠状动脉疾病

弗雷明翰研究发现,存在冠状动脉疾病 (CAD) 可使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加倍。 这可能与心肌梗死后形成的瘢痕有关。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房颤动风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29]

充血性心力衰竭

是心房颤动患病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在被诊断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5%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实际比例有可能更高。[30] 在弗雷明翰研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个强的独立预测因素。 发病机理与对心房张力的影响有关。

老年

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患病率均显著增加(每增加 10 岁,男性比值比增加 2.1,女性增加 2.2);[28] 50 岁之后,患病率至少加倍。

糖尿病

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与心房颤动风险显著相关(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1.4和1.6)。[19]

风湿性瓣膜病

与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返流密切相关。 在弗雷明翰研究中,对年龄校正后的两年患病风险男性为7.6~9.9,而女性为24.3~27.5。

酗酒

急速过量饮酒或长期中度饮酒,尤其是在伴有心肌病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心房颤动(每周饮用≥35 杯含酒精饮料的男性,风险比为 1.45)。[31] 酒精滥用与心房颤动的联系在不同报告中不尽相同,但多项研究都指出两者有相关性。 心房颤动也可以是一种戒断症状。[32][33]

男性

在弗雷明翰研究中,校正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心房颤动发病率是女性的1.5倍,但是在其他分析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当。[11][12]

患有其他心律失常

其他快速心律失常疾病(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心房颤动。

吸烟

吸烟与心房颤动发病有关。 吸烟导致心房颤动患病风险增加了超过一倍。

相比于未戒烟的吸烟者,戒烟者的心房颤动发病率较低。

在大规模前瞻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研究中,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13.1年的随访。[34] 与从未吸烟的人相比,心房颤动的多变量校正风险比在曾吸烟者中为 1.32 (95% CI 1.10-1.57),在当前吸烟者中为 2.05 (95% CI 1.71-2.47),在吸烟者中为 1.58 (95% CI 1.35-1.85)。性别、种族和心房颤动类型对此风险比的影响相似。与继续吸烟者相比,戒烟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有轻微降低趋势。[34]

甲状腺疾病

约有10%~15%未经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展为心房颤动。[35][36][37]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是导致心房颤动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在老年人群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在临床上可能并不明显(淡漠型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心房颤动可能是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35][37]

肥胖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肥胖和夜间氧饱和度降低程度(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学后果)是 65 岁以下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38]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与心房颤动发病相关。 因其能不同程度地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并易诱发折返。[20][39][40][41] 在特定的试验模型中,试验药物能够阻断乙酰胆碱调控的特定钾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手术的数据显示,去除肺静脉附近的副交感神经节的神经支配能够得到更好的远期预后。

咖啡因滥用

对易感人群是危险因素。

特别是累及胸膜和心包的原发性肺癌,以及转移至心包的乳腺癌和恶性黑素瘤等癌症。

此外,接受纵隔放射性疗法治疗癌症(如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更易患有心房颤动。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