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 时间表 | 可能性 |
---|---|---|
与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相关的反应性气道病加重 |
短期 | 中 |
主要与 β 受体阻滞剂有关,继而引起支气管痉挛。β 受体阻滞剂应避免用于已知患有哮喘或有明显喘息病史的肺部疾病患者。 |
||
外科手术消融并发症 |
短期 | 低 |
发生率因不同的手术方式而不同,如外科“切缝”迷宫手术(现在很少做此手术),或外科射频消融术。 运用新能量的手术方式,如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 |
||
胺碘酮相关的肺部毒性作用 |
长期 | 低 |
胺碘酮急性中毒在几小时内就可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长期中毒会引起炎症和/或纤维化。 不明原因的咳嗽或呼吸困难应考虑胺碘酮的肺毒性可能。 建议进行胸部X线和包括弥散能力在内的肺功能检查。 服用胺碘酮应每6~12个月随访检查肺功能。 大多数情况下将需要终止服药。 |
||
死亡 |
存在差异 | 高 |
心房颤动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的相对风险为1.3~2.6,女性患者的死亡率更高。[118][119] AFFIRM 和 RACE 试验都表明了室率控制组和节律控制组的生存率近似。[120][121] 在AFFIRM试验中,5年的死亡率分别为21.3%和23.8%,。在这些试验中,节律控制组的高死亡率趋势的解释是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更多,并且有正常心脏的年轻患者数量不足。实际上,一项对照试验表明与心房颤动药物疗法相比,用消融疗法恢复窦性节律能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122] 在600天的随访期间,6%(38)的消融患者和16%(83)的药物治疗组患者死亡。[122] 如AFFIRM试验(心房颤动患者的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的比较)的子研究所示,心房颤动患者的近期吸烟史与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 结果显示全因住院率无相关因素。[123] |
||
心动过缓 |
存在差异 | 高 |
可能因对心房颤动时房室结的影响或窦性节律时窦房结的严重影响产生,尤其是对患有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可能性更大。 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氟卡尼或胺碘酮)也会出现。 可能需要更改药物或永久起搏。 |
||
卒中 |
存在差异 | 中 |
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患者的合并症与CHADS评分情况,每年的校正卒中发生率为1.9%至18.2%。[51] 服用阿斯匹林治疗的阵发性和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年卒中率是相似的(分别为3.2%和3.3%)。[124] 预防卒中,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125][126][127] 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卒中的挑战在于平衡严重卒中风险的降低与出血风险(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增加。[76] 一项队列研究得出结论,与没有心房颤动的患者相比,心房颤动已缓解患者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仍然较高,并且即使在没有心房颤动复发记录的患者中,这种风险也是增加的。[128] |
||
低血压 |
存在差异 | 中 |
继发于 β 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血管舒张作用,以及减慢心率的房室结作用。若出现低血压,可考虑减少用药剂量。并寻找引起低血压的其他原因。若治疗策略仅是室率控制,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太多,可以考虑使用房室结消融进行室率控制。针对某些患者,可重新考虑节律控制。 |
||
心力衰竭 |
存在差异 | 中 |
可能由 β 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导致。这些药物应谨慎用于左心室功能低下的患者,对于临床上明显的心力衰竭患者,在被治疗前和恢复代偿之前,绝对不能使用这些药物。心力衰竭的治疗极具挑战,需要优化治疗方案。 此外,心率过快本身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症状,继续使用或增加 β 受体阻滞剂可能适用,而非禁用此类药物,只要相应调整其他药物(例如利尿药)即可。 若要达到心率控制或节律控制目标,可以使用无明显抑制心肌收缩作用的胺碘酮。 |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存在差异 | 中 |
根据类型和所用的药物有多种形式。 最危险的情况为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与应用延长QT间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延长传导的药物相关,比如普罗帕酮用于有潜在冠心病的患者。 医师应熟知药理学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采用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指出的建议。 |
||
胺碘酮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
存在差异 | 中 |
因胺碘酮含碘所导致的并发症,并不常见。 常表现为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较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常见,除非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倾向或既往有甲状腺肿。 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可口服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但是若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通常需停药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
||
导管消融的并发症 |
存在差异 | 低 |
并发症随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而变化,为减少部分并发症修改消融策略。 并发症包括脑血管事件(0%至4%),肺静脉狭窄(1%至3%),食管损伤和食管瘘(约0.01%,但可能被低估),心包积液(通常不复杂)(25%),心包填塞(1%),房性心动过速(2%~20%),和其它罕见并发症,例如主动脉根部损伤和膈神经损伤。[108][129] 大部分并发症需紧急处理。 虽然新技术已使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下降,但仍时有发生。 晚期可出现呼吸困难。 诊断检查过程应包括肺静脉CT和通气灌注扫描。 治疗上可行肺静脉支架,但疗效不确定。 最好的治疗是使用良好的技术进行预防。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