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人类巴尔通体病由巴尔通体种属引起,巴尔通体为兼性胞内寄生菌,属于变形菌门巴尔通体科。它们为革兰阴性、氧化酶阴性、需要复杂营养、经非碳水化合物发酵获得的需氧杆菌。巴尔通体属包括 45 个种属,除杆菌样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外,大部分寄生于动物体内。[3][5][10]

猫抓病是由汉赛巴尔通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人类从自然宿主——猫获得感染,通常是通过抓伤或咬伤,较少通过猫蚤(猫栉首蚤)感染。据报道,87%-99% 的患者曾与猫有所接触,>50% 的患者有被猫抓伤或咬伤的明确的既往史。[20] 如果猫龄≤12 个月且带有跳蚤,感染风险会增加。[20] 温带地区九月和三月间,家猫季节性繁殖以及与家养宠物近距离接触是最有可能促发疾病的因素。[4] PCR 检查证实了扁虱体内存在巴尔通体种属的 DNA,一些人认为汉赛巴尔通体经肩突硬蜱传播。经调查,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经蜱虫传播的巴尔通体种属均不会向人和动物传播。[21]

五日热巴尔通体是战壕热的致病原。其已知的唯一自然宿主为人类。该细菌通过体虱(人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寄生于感染者 5-6 天后,可传播至新宿主。受感染的虱子为了生存而分泌病原体。[22][23] 无家可归、生存环境恶劣以及酗酒与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存在独立相关性。

杆菌样巴尔通体可引发 Carrion 病(奥罗亚热和秘鲁疣)。人类是其自然宿主。该疾病经雌性沙蝇(疣肿罗蛉)进行传播。

虽然巴尔通体感染确实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包括 AIDS 患者、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中,可引发全身性、慢性且更加危及生命的疾病。[4]

据报道,其他造成人类感染的巴尔通体包括(但不限于)伊丽莎白巴尔通体、clarridgeae 巴尔通体、万森巴尔通体、koehlerae 巴尔通体、grahamii 巴尔通体、alsatica 巴尔通体、rochalimae 巴尔通体和 washoensis 巴尔通体。[5][6][7][8][9][10][11]

目前,已识别出万森巴尔通体亚种 berkhoffii 的四种基因型。迄今为止,从人类血样中分离出最多的基因型为 Ⅱ 型基因型。主要宿主为犬、野生犬科动物(例如狐狸)和野生猫科动物。泰国已有报道指出老鼠可能为一种宿主。[13] 各种节肢动物(包括螫蝇、跳蚤、绵羊蜱、虱子、沙蝇和蜱虫)可能传播万森巴尔通体。[13]

病理生理学

感染巴尔通体种属可造成自然宿主发生迁延性红细胞内菌血症。受感染动物(例如猫抓病)直接咬伤或抓伤人类或经吸血昆虫(例如 Carrion 病和战壕热)传播可导致病菌从菌血症宿主传播到人类。[24]

人们认为巴尔通体接种后首先感染 CD34+ 人类祖细胞,然后侵入红细胞。[25][26] 细菌首先接触成熟红细胞,随后进入其中。每个细胞最多复制 8 个细菌,且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始终存在于红细胞内。

巴尔通体还会侵入血管内皮细胞,以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是细菌的主要生存环境。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巴尔通体入侵血管内皮细胞可造成胞外或胞内寄生、细胞骨架重构、细胞增生、细菌增殖、细胞凋亡抑制以及信号转导通路激活。这些事件的级联反应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和血管增生病变。后者可导致新毛细血管形成。细菌也从血管内皮感染处直接播散进入血流。[26]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细菌入侵可导致淋巴样增生、小动脉增生以及动脉扩张,这些可能导致坏死性肉芽肿形成。目前认为核转录因子 NF-kappa B 是主要的促炎反应调控因子,促炎反应可使多形核细胞黏附于受感染的内皮细胞上。刺激经内皮迁移的多形核细胞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 IL-8 增加。凝血酶激活的内皮细胞会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后者有助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从而引起慢性炎症改变和肉芽肿形成。巴尔通体感染的巨噬细胞可分泌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包括 TNF-α、IL-1β 和 IL-6。所有这些因素会导致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发生肉芽肿和化脓性病变。[24][27]

另一方面,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发生血管生成的皮肤病变,表现为杆菌性血管瘤病。这些病变是由继发于巴尔通体感染后的血管增生改变导致的。这种血管增生机制可能是巴尔通体感染的直接触发作用,导致血管生成,并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间接刺激细胞因子,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种血管形成的强效诱导剂)和 IL-1β(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效剂)。[24][27]

分类

临床综合征

猫抓病 (cat-scratch disease, CSD)

  • 由汉赛巴尔通体造成的全身性感染,表现为慢性淋巴结肿大。[4][5]

  • 还会引起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不明原因的长时间发热、肝脾疾病或眼部感染。

  • 杆菌性血管瘤病是一种由巴尔通体(汉赛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导致的血管增生表现,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主要包括 HIV 感染者)。[4][5] 该病变的特征是主要累及皮肤的独特的血管病变,但也可能累及其他器官,例如呼吸道、胃肠道、骨、淋巴结和大脑。

战壕热

  • 一种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导致的媒介传播全身性感染,经体虱(人虱)传播。[4][5]

  • 也被称为五日热、立克次体热、胫骨热、小腿热、His-Werner 病、战壕热。

  • 也可能表现为培养结果阴性的心内膜炎,尤其是在城市无家可归者中。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杆菌性血管瘤病。

卡里翁病(巴尔通体病)

  • 一种由杆菌样巴尔通体引起、经雌性沙蝇(疣肿罗蛉)传播的媒介传播感染。[4][5]

  • 包括菌血症期(奥罗亚热)和出疹期(秘鲁疣)。

  • 也被称为 Andicola 疣、Guaytara 热。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