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发热

猫抓病 (CSD)——久热不退,通常持续超过 2 周。

战壕热 (TF) - 接触过体虱(人虱)后,平均潜伏 8 天(范围 5-20 天),患者出现发热伴寒战、发汗、不适感、厌食症状。发热持续 5-7 天,然后每 3-5 天复发一次,因此被命名为“五日热”。

卡里翁病(奥罗亚热)——伴有寒颤、不适感、全身乏力和头痛。潜伏期平均为 60 日(范围是 10 至 210 日)。[5][19][27]

盗汗常见于猫抓病。

皮肤表现(猫抓病)

暴露后约 3-10 天,感染部位出现丘疹或脓疱病灶。之后会进展为结痂病灶。

病灶可能以斑丘疹和荨麻疹、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红斑、边缘性红斑、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的形式出现。

在患有杆菌性血管瘤病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体内,出现类似于卡波西肉瘤病灶的红棕色丘疹。

淋巴结肿大(猫抓病、奥罗亚热)

在 85% 的典型猫抓病患者中出现累及单个淋巴结的同侧局部淋巴结肿大。大约有 10% 的淋巴结有化脓现象。

这也是奥罗亚热的一个症状。

某些病例可能罕见纵膈淋巴结肿大,但可能出现纵隔肿块。

发作性腹痛(猫抓病)

许多有全身症状的患者由于肝脏受累出现右上腹 (RUQ) 疼痛或脐周腹痛。

眼眶后头痛(战壕热)

可能发生广泛性头痛伴眶后疼痛。

斑丘疹(战壕热)

在腹部、胸部和背部出现几簇红色斑丘皮疹。

皮肤结节性病变(秘鲁疣)

在数周至数月的长期菌血症前驱期(奥罗亚热)之后,患者面部和躯干出现结节性病灶。

最初病灶为粟粒状:红疹大小<3 mm。第二期病灶呈螺状,为无柄红色结节性肿瘤,直径约 5 mm。第三期病灶较大,为无痛的皮下结节,主要位于四肢伸肌表面,易出血、发生溃疡和感染。

其他诊断因素

胃肠道症状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

骨与关节疼痛(战壕热)

可能发生肌痛、关节痛以及颈部、背部和腿部(包括胫骨)的严重疼痛;因此,这种疾病有时被称为胫骨热。

严重苍白(奥罗亚热)

重度贫血是奥罗亚热的主要临床特征,可能导致呼吸困难、黄疸和全身性水肿等症状。

肝脾肿大(奥罗亚热)

奥罗亚热的表现。

呼吸困难、心脏杂音和心力衰竭的体征(猫抓热、战壕热)

可能出现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随后发生心力衰竭。

精神状态改变(猫抓热、奥罗亚热)

在 CSD 患者中,脑病可引起意识状态改变,这是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只有 2% 的感染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奥罗亚热的神经系统表现。其表现可能为嗜睡和谵妄至昏迷。还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颈项强直(猫抓热)

猫抓热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结果通常正常,但可能出现脑脊液细胞增多和蛋白质增多)。

红眼(猫抓病、战壕热)

约 5% 的猫抓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帕里诺氏综合征(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以及滤泡性结膜炎)。

约 95% 的战壕热病例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结膜充血。

单侧、突然发作的无痛性视力丧失(猫抓病)

这是视神经视网膜炎的典型症状,汉赛巴尔通体是此病最常被识别出的病原体。

视神经视网膜炎是视神经病变的一种类型,伴有视盘肿胀和黄斑星状渗出。这是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最常见的眼后段并发症。

骨痛(猫抓病)

继发于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的骨髓炎可能表现为骨痛、压痛和发热。

乳突炎(猫抓病)

可能发生乳突炎,伴有乳突骨隔破坏,且需要进行乳突切开术。对患者的肉芽组织和邻近乳突皮质骨的感染淋巴结进行猫抓病的组织学诊断。[31]

Janeway 病变、Osler 结节或指甲下线状出血(猫抓病、战壕热)

体格检查可能显示典型发现,例如:Roth 斑、Janeway 病变、Osler 结或指甲下线状出血。

胸痛

肺部受累患者可能发生继发于胸膜炎的胸痛。

消化道出血

若免疫功能低下宿主患有播散性巴尔通体病,则可能导致胃肠道杆菌性血管瘤,症状可能为胃肠道出血。

畏光

可能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中。

危险因素

猫抓伤和咬伤

据报告,87%-99% 的患者曾与猫有接触,>50% 的患者有被猫抓伤或咬伤的确切史。[20] 如果猫龄≤12 个月且带有跳蚤,感染风险会增加。[20]

温带地区九月和三月间,家猫季节性繁殖以及与家养宠物近距离接触是最有可能促发疾病的因素。[4]

暴露于节肢动物媒介

身上布满了猫蚤(猫栉首蚤)的猫会间接增加人类暴露于感染的风险,因为猫蚤会导致汉赛巴尔通体在猫之间的传播。[4]

体虱(人虱)可在寄生于感染者后 5-6 天,传播五日热巴尔通体。受感染的虱子为了生存而分泌病原体。[22][23]

传播杆菌样巴尔通体的沙蝇疣肿罗蛉仅见于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智利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到南美这些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者也可能遭受感染。[16]

可能传播万森巴尔通体的多种节肢动物包括螫蝇、跳蚤、羊蜱蝇、虱子和沙蝇。[13]

无家可归或生活条件恶劣

无家可归、生存环境恶劣以及酗酒与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存在独立相关性。

在西雅图,五日热巴尔通体血清阳性见于 20% 的无家可归患者,而在正常供血者中,仅有 2% 呈阳性。[28] 在法国,五日热巴尔通体血清阳性无家可归者有 30%,而对照组中无人呈阳性。[6][29]

蜱虫暴露

PCR 检查证实了扁虱体内存在巴尔通体种属的 DNA,一些人认为汉赛巴尔通体经肩突硬蜱传播。经调查,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经蜱虫传播的巴尔通体种属均不会向人和动物传播。[21]

免疫抑制

虽然巴尔通体感染确实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包括 AIDS 患者、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中,可引发全身性、慢性且更加危及生命的疾病。[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