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阿司匹林 : 75-325 mg,口服,每日一次
氯吡格雷 : 75 mg,口服,每日一次
或
噻氯匹定 : 250 mg,口服,每日两次
药物治疗通常被认为是有<70%(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 [NASCET] 标准)狭窄的无症状患者的一线治疗。
在无症状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是首选药物。 如果存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那么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是合适的备选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在确定诊断时开始并无限期继续。
对于因无关的适应症而接受抗凝(如华法林)的患者可以继续服药以便预防动脉粥样栓塞性卒中。[1][28][32]
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必须根据适当的指南进行管理。[1]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适量增加体育活动和锻炼。[1]
存在<50%的(NASCET 标准)狭窄、无症状但有大溃疡的患者使治疗变得两难。 多数此类患者最好采用非手术治疗;不过,对于缺乏其他解释的反复发作的动脉粥样硬化栓塞事件,可以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即使此建议的证据不强。[33][34]
阿司匹林 : 75-325 mg,口服,每日一次
氯吡格雷 : 75 mg,口服,每日一次
或
噻氯匹定 : 250 mg,口服,每日两次
对无症状患者进行颈血运重建的获益仍有争议;因此,一些国家的医生会考虑对狭窄≥70%的(NASCET 标准)患者实施内科管理。
研究表明,包括抗血小板药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在内的积极的内科管理策略能显著降低颈动脉狭窄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危险,[31] 在几大洲进行的一项针对专科医师的国际调查发现,几乎半数的专科医生推荐进行内科治疗,而其他医师则推荐进行血管重建。[30]
在无症状的患者中,阿司匹林是首选药物。 如果存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那么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是合适的备选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在确定诊断时开始并无限期继续。
对于因无关的适应症而接受抗凝(如华法林)的患者可以继续服药以便预防动脉粥样栓塞性卒中。[1][28][32]
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必须根据适当的指南进行管理。[1]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适量增加体育活动和锻炼。[1]
对无症状患者进行颈血运重建的获益仍有争议。 研究表明,包括抗血小板药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在内的积极的内科管理策略能显著降低颈动脉狭窄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危险,[31] 在几大洲进行的一项针对专科医师的国际调查发现,几乎半数的专科医生推荐进行内科治疗,而其他医师则推荐进行血管重建。[30]
这些齐鼓相当的观点体现在治疗方法的差异性,从非常健康的、有溃疡或其他高危狭窄的患者中进行选择性血运重建,[31] 到针对所有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NASCET 标准)进行的更宽松的血管重建(如果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较低)。 [1][2][32]证据 B
如果进行血运重建,应在术前开始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并发症(例如,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这应该在确定诊断时开始,在术后无限期继续。 术中肝素抗凝有助于预防卒中并发症。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可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再解决。 相反地,有症状颈动脉狭窄和稳定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患者可在冠脉旁路移植前 1-4 周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
在美国,有血运重建的指征但颈部解剖不适合进行血管手术的患者(例如,靠近颅底的位置极高的病变、辐射诱发的狭窄、气管造口术、既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建议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1][2] 然而,策略选择在其他国家有差异。例如,在英国,无症状患者支架植入只推荐用于随机的对照试验。[35]
有症状的患者包括有TIA、卒中和有一过性黑矇的患者。
如果颈动脉狭窄≥50%(NASCET 标准),那么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2] [ ] [
] 推荐患者只要发生神经系统事件,就要快速转诊至专科医生,对于神经系统症状已稳定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即 2 周内)。
应考虑伴随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和稳定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患者可在冠脉旁路移植前 1-4 周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联合与围术期 9%-12%的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率有关。[36] 因此,通常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和有危重症状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才推荐联合手术。[37]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阿司匹林 : 75-325 mg,口服,每日一次
或
氯吡格雷 : 75 mg,口服,每日一次
或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 25/200 mg 口服,每日两次
术前应开始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并发症(例如,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这应该在确定诊断时开始,在术后无限期继续。 阿司匹林单独用药、证据 B 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或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用药 证据 B 是有症状患者的首选药物。[1]证据 A 抗血小板治疗是在确定诊断时开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无限期继续。
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证据 B 和高血压 证据 A 必须根据适当的指南进行治疗。[1]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适量增加体育活动和锻炼。[1]
对于无症状的双侧颈狭窄≥70%(NASCET 标准),高度狭窄一般采用手术治疗。 在狭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考虑左右手用手习惯。 例如,右利手的人通常是首先手术治疗左颈动脉。
对于对侧颈动脉狭窄的有症状的患者(例如, TIA、一过性黑矇或卒中),根据狭窄的特点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一般来说,如果有手术指征,在相关急性神经系统事件治疗后 2-4 周后,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这样就可以让神经症状有缓解时间并可进行观察。
在需要双侧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情况下,在第二次手术之前,可能要对颅神经(IX、X、XII)功能进行评价。
也可能需要考虑与所有现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
在既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手术后,很少再发重度狭窄(2 年内发生率约为 6%)。[38] 如果再狭窄发生在术后 2 年之内,通常是内膜增生的结果;如果发生在术后 2 年之后,则通常是由于形成了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残余狭窄是在颈动脉介入术后 30 天内出现的狭窄。
对于这个相对罕见的现象的最佳治疗还存在争论。[38] 由于内膜增生相关的栓塞性卒中危险低,许多国家建议无症状患者实施内科管理(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单一治疗)。 有症状患者可选择血运重建。 血运重建的方法不受方案规定,方法选择取决于主治医师。
然而,在美国,通常建议当狭窄达到≥70%(NASCET 标准)(无症状患者)和≥50%(有症状患者)时,进行颈动脉支架再置入术。[2]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例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在患者植入支架后最初 1-3 个月使用,随后无限期单独服用阿司匹林。[2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