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 时间表 | 可能性 |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卒中 |
短期 | 低 |
卒中的危险一般在术后第一周内最高,2.3%的患者发生卒中。[40] 卒中通常是由于动脉内膜切除术部位发生血栓形成伴有颅内栓塞;或由于接受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动脉表面的粥样斑碎片栓塞造成。 术中用肝素抗凝是预防卒中的最佳形式。 如果术后立即观察到神经功能障碍,那么可能是由技术差错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应立即被送到手术室再次探查。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或动脉粥样栓塞的卒中可能促使以血栓切除术或溶栓的形式进行血管内救援。 |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卒中 |
短期 | 低 |
卒中的危险一般在术后第一周内最高,4.1%的患者发生卒中。[40] 卒中通常是由支架血栓形成和颅内栓塞造成;或由于在推送或展开支架的过程中产生的粥样斑碎片栓塞造成。 术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每日一次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术中用肝素抗凝一起维持 250-300 毫秒的活化凝血时间是预防卒中的最佳形式。 在支架植入 1-3 个月内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随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25] |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或支架术后心肌梗死 |
短期 | 低 |
心肌梗死的危险在颈动脉内膜切除后为 2.3%,在颈动脉支架植入后为 1.1%,危险集中术后最初几天。[40] 术前抗血小板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和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预防卒中的最佳方法。 |
||
血肿和穿刺部位出血 |
短期 | 低 |
切口血肿(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穿刺部位血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不常有,最好是采用保守方式处理。 罕见的有持续活动性出血的膨胀性血肿需要手术干预和输血。 |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颅神经损伤 |
短期 | 低 |
已经有舌下、迷走和舌咽神经术后损伤的报道。 这些损伤通常是牵拉的结果;罕由完全横断造成。 大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将在手术 6 个月内恢复。 在血管重建后的最初 72 小时,术后脑出血和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危险是最高的。 |
||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
短期 | 低 |
神经症状(例如,单侧头痛、卒中、癫痫发作)在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几小时内发生,或者有时在术后数天内发生。 这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更多地与极度狭窄部位的血运重建有关,也与对侧颈动脉中伴随的闭塞或极度狭窄有关。 由于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进行更为积极的术内抗凝,所以认为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植入后,这种并发症会出现得稍加频繁。 患者术后往往出现非特异性头痛和高血压难以控制。 其他症状包括单侧头痛、卒中或癫痫发作。 脑成像可能显示脑水肿,伴有或不伴有明显出血。 严重情况下可能发生中线偏移。 管理本质上是支持性的,包括控制血压、减少抗凝(如果正在用抗凝法)、头部抬高和最坏情况下的手术减压。 |
||
术后脑出血 |
短期 | 低 |
这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一种罕见并发症,通常与手术过程中使用的积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相关。 症状包括单侧头痛、癫痫发作或卒中。 治疗受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决定,且通常为支持性。 治疗包括血压管理、头部抬高和严重情况下的手术减压。 |
||
缺血性卒中 |
存在差异 | 中 |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危险每年约为 2 %。[39] 如果既往已经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那么危险升高,每年危险接近10%。[24] 病因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栓塞以及缺血性脑梗死。 对于狭窄<70%的无症状狭窄,预防卒中主要依靠最佳药物治疗,而血运重建是狭窄≥70%的高度狭窄的备用治疗。 |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