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冠状动脉是最常见的原因。动脉壁受损产生炎症反应,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内皮暴露于低密度脂蛋白 (LDL)、糖尿病相关的糖基化产物、高血压相关的血管收缩因子、吸烟产生的促炎症分子或过多脂肪组织均可导致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从而使得白细胞更容易黏附到动脉壁。进入动脉壁后,血中的单核细胞开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巨噬泡沫细胞释放额外的细胞因子和效应分子,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并从动脉中膜迁移至内膜。在这个过程中,最初动脉内膜中富含脂肪的脂蛋白沉积最终发展为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症状的原因可能为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血流受阻或者在非重度斑块基础上出现的血凝块或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受阻。[9]

病理生理学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是心肌氧气供需之间的不平衡所致。心肌氧供由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和动脉氧气含量决定。不存在侧支冠脉循环时,横截面面积狭窄>70%(相当于造影中管腔直径的 50%)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在运动时相应增加,从而导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可以预计诱发心绞痛的运动量。其他诱发固定狭窄所致心绞痛的情况包括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性活动、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动过速,或发热、甲状腺毒症、低血糖时的代谢增加。[1][10]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与冠状血管收缩有关,冠状动脉收缩会影响冠脉血流,在不存在严重固定狭窄的情况下出现心绞痛。这导致心绞痛发作的不可预测。罕见情况下,患者并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冠状动脉正常,但因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也会出现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或X综合征)。[10]

上述病变与更常见的高风险综合征,包括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后者主要病理表现是稳定的冠状动脉斑块破裂。

分类

临床疾病

典型心绞痛

  • 胸骨下段不适

  • 运动或情绪引发

  • 休息或硝酸甘油缓解。

非典型心绞痛

  • 两个以上特点。

非心绞痛

  • ≦1项上述特性。

“不稳定心绞痛的三个主要特点”

  • 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时,通常持续 20 分钟以上,起病后 1 周内出现

  • 新发心绞痛:至少为 CCS(加拿大心血管学会)III 级严重程度,2 个月内新发

  • 恶化型心绞痛:≦ 1项上述特点;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增加,持续时间更长,或阈值降低(即 2 个月内 CCS 分级增加 1 级,达到至少 CCS III 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