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监测

一线化疗结束后,若临床表现(CT扫描或查体)或生化指标(CA125)无疾病存在的证据,一般应每3-4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包括病史、查体(包括盆腔查体)以及CA125水平(可选择)。[18][112]关于影像学检查的使用,尚未达成共识,因为识别出无症状的复发并不一定能带来生存获益。一些医生在患者出现可疑症状时行影像学检查,而另一些医生定期进行CT复查。一般而言,CA125水平升高要早于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因此目前通过CA125水平、病史和查体来监测患者是最恰当的。这是目前美国的做法,但有一些研究数据质疑对有卵巢癌病史的患者常规行CA125检测的临床益处。具体而言,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对于有卵巢癌病史患者监测期间的CA125水平检测结果,患者和医生都不知情。然后,依据CA125水平升高,将患者随机分至早化疗组和晚化疗组(CA125的监测由相关中心统一完成)。[31]与发生临床症状时接受晚化疗的患者相比,依据CA125水平升高接受早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没有差异。因此,这项研究质疑对有卵巢癌病史的患者常规进行CA125水平检测。

美国妇科肿瘤医师协会建议患者和医生积极讨论监测CA125水平的利弊以及其对后续治疗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13]

75%的亚临床疾病患者,经过再次开腹探查,可以被成功识别出复发。因为目前不存在显然有价值的治愈性挽救治疗,再次开腹探查的获益尚不明确。[11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