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子宫内膜增生

  • 子宫内膜增生的特征为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导致腺体-间质比例较正常内膜组织提高。一些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增生可进展为子宫内膜腺癌。[28][29][30]

  • 子宫内膜增生通常由于长期、慢性的雌激素作用而没有孕激素拮抗所致。[28]

  • 合并细胞异型性的复合增生可称为“内膜上皮内瘤变(IEN)”。[29]起源于增殖型内膜的上皮内瘤变。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起源于增殖型内膜的上皮内瘤变。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由哈佛医学院伯明翰妇产医院妇科及新生儿病理科George Mutter医学博士供图。 [Citation ends].

  • 随着孕激素受体调节剂(PRMs)[如米非司酮(RU48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平滑肌瘤中的应用增多,现提出“孕激素受体调节剂相关的子宫内膜改变(PAEC)”这一诊断。而其相关的子宫内膜组织学改变不应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IEN)相混淆。[30]

子宫内膜受到内源性雌激素的非拮抗型刺激

  • 可见于慢性无排卵,即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一个特征。

  • 绝经后女性,卵巢可持续分泌雌激素或雄激素、雄烯二酮、睾酮转化为雌激素以及外周脂肪组织经芳香化酶转化为雌激素。

  • 肥胖女性中,高水平的内源性雌激素通常是由雄烯二酮转化而来以及脂肪组织中雄激素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化为雌激素而来。[31][32][33]

  • 卵巢的性索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亦是内源性雌激素的来源之一。

子宫内膜受无拮抗的外源性雌激素的作用

  • 对围绝经期女性进行外源性雌激素治疗(如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28]

家族性癌症综合征

  • 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乳腺癌或结肠癌家族史。

  •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或Lynch综合征

  • Cowden 综合征,与 PTEN(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相关。携带者罹患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和肾癌的风险增加。[34]

病理生理学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众多,这些综合征包括:

  • 雌激素:雌激素作为丝裂原的能力已明确,但它作为突变原刺激细胞分裂和器官生长的能力存有争议。促进细胞分裂的效应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周期蛋白、原癌基因、生长因子以及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转录起作用。雌激素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过程中细胞信号的调节改变。PTEN(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中表达PTEN蛋白部分的缺失突变是上述过程中的早期变化,随后可发生ras基因和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34][35][36][37]

  • PTEN 肿瘤抑制物基因突变:采用抗 PTEN 抗体的石蜡组织免疫组化 (IHC) 显示超过一半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和它们的前体 IEN 病变丢失了 PTEN 蛋白。[38][39]起源于增生型子宫内膜的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染色(褐色)标记PTEN(碱性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注意肿瘤的腺体组织未染色(非褐色)。正常上皮细胞通常染色为褐色。[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起源于增生型子宫内膜的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染色(褐色)标记PTEN(碱性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注意肿瘤的腺体组织未染色(非褐色)。正常上皮细胞通常染色为褐色。由哈佛医学院伯明翰妇产医院妇科及新生儿病理科George Mutter医学博士供图。 [Citation ends].

  • K-ras 基因突变:子宫内膜样腺癌为雌激素依赖性(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 80%),20% 病例含 K-ras 基因突变。

  • 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 (MMR) 基因:子宫内膜样腺癌具有雌激素依赖性,20% 到 30% 的病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基因 MLH1、MSH2、MSH6 和 PMS2 中出现的生殖细胞系突变会导致发生 Lynch 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 [HNPCC]),极易罹患包括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结肠癌在内的癌症。[34][35]

  • p53 基因突变:未在子宫内膜增生中发现 p53 肿瘤抑制物基因突变,但可在 20% 子宫内膜样腺癌病例和超过 90%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呈非雌激素依赖性,源自萎缩的而非增生的子宫内膜)发现。[40][41]

  • HER-2/neu 基因突变:子宫状浆液性癌 (Uterine serous carcinoma, USC),这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特殊生物学亚型,转移发生早,扩散模式类似于浆液性卵巢癌(经体腔播散至腹膜),并可能与发生 p53 突变、DNA 修复异常以及 HER-2/neu 过表达或扩增相关。[11][42][43][44]

分类

WHO 子宫体肿瘤分类[1][2]

上皮性肿瘤(子宫内膜癌):

  • 子宫内膜样癌: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见于多达 90% 病例,在分化较好(低级别)的类型中,组织学检查显示可辨认的恶性腺体和腺细胞。[3]组织学亚型: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腺癌。最常见的亚型。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诊刮术可明确诊断。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组织学亚型:子宫内膜样的子宫内膜腺癌。最常见的亚型。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诊刮术可明确诊断。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由麻省总医院病理科教授Robert H. Young提供。 [Citation ends].

    • 鳞状分化变异型(腺棘皮癌)

    • 绒毛管状变异型

    • 分泌性变异型

  • 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症

  • 浆液性癌组织学类型:子宫浆液性乳头状腺癌(UPSC),典型的小乳头状突起及裂隙样间隙。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组织学类型:子宫浆液性乳头状腺癌(UPSC),典型的小乳头状突起及裂隙样间隙。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由麻省总医院病理科教授Robert H. Young提供。 [Citation ends].

  • 黏液癌组织学类型:囊管状黏液性腺癌。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组织学类型:囊管状黏液性腺癌。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由麻省总医院病理科教授Robert H. Young提供。 [Citation ends].

  • 透明细胞癌(占所有病例的 1% 到 6%)[4][5][6]组织学类型:透明细胞型腺癌。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组织学类型:透明细胞型腺癌。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由麻省总医院病理科教授Robert H. Young提供。 [Citation ends].

  • 神经内分泌肿瘤

    • 低级别(类癌瘤)

    • 高级别(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 混合细胞腺癌

  • 未分化癌

  • 失分化癌

间叶细胞肿瘤

  • 平滑肌瘤

  • 恶变可能性不明确的平滑肌肿瘤

  • 平滑肌肉瘤

  • 子宫内膜间质和相关性肿瘤

  • 其他间叶细胞肿瘤

混合性上皮和间叶肿瘤

  • 腺肌瘤

  • 腺肉瘤

  • 癌肉瘤(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 [MMMT])

  • 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

  • 腺纤维瘤

其他肿瘤

  • 神经外胚层肿瘤

  • 腺瘤样肿瘤

  • 生殖细胞瘤

淋巴和髓系肿瘤

  • 淋巴瘤

  • 髓系肿瘤

继发性肿瘤。

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组织学分级[7]

根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肿瘤细胞形态及生长类型的评估,可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低级别(高分化)或高级别(低分化)。[7][8]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一些临床医师亦应用3级分级系统。

  • G1(高分化):非鳞状或非桑椹样,实性区<或等于5%。在增殖型内膜(左)背景上的G1期或低分化内摸样腺癌(右)。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在增殖型内膜(左)背景上的G1期或低分化内摸样腺癌(右)。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由麻省总医院病理科教授Robert H. Young提供。 [Citation ends].

  • G2(中分化):非鳞状或非桑椹样,实性区占6%-50%。

  • G3(低分化):非鳞状或非桑椹样,实性区>50%。在萎缩型内膜组织背景上的G3期或高分化内膜样腺癌。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在萎缩型内膜组织背景上的G3期或高分化内膜样腺癌。显微镜检照片、HE染色图片由麻省总医院病理科教授Robert H. Young提供。 [Citation ends].

总体而言,1 级和 2 级为低级别,3 级为高级别。

患者的表型,I型或II型

I 型子宫内膜癌:

  • 最常见于伴有高脂血症、雌激素过多、胰岛素抵抗和不育的肥胖患者的典型临床情况

  • 还常见于出现与雌激素引发的子宫内膜增生相关的子宫出血和迟发型绝经的女性

  • 更低级别的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样癌症更常见于较年轻的女性。[9]

II 型子宫内膜癌:

  • 更常见于具有萎缩性子宫内膜的老年女性

  • 与 TP53 突变具有相关性

  • 更常见于黑人女性。[10][11]

肿瘤激素受体的状态[10]

对于晚期或复发性内膜癌、可能需要激素辅助治疗的患者,需评估雌激素受体(OR)以及孕激素受体(PR)的状态。此外,二者的状态亦有助于评估预后。

  • 孕激素受体阳性(PR+)

  • 雌激素受体阳性(OR+)

  • 试验性孕激素(通常为甲羟孕酮)治疗的临床反应[10]

肿瘤标志物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进一步分型、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据报告,30% 至 50% 的 1 型癌症患者均存在肿瘤抑制基因 PTEN 缺失,但这在浆液性癌症患者中却鲜有观察到。[12][13][14]原癌基因 HER2/neu 是一种跨膜生长因子受体,其在浆液性癌症患者中常会扩增或过度表达,[15][16][17][18]与生存情况差相关。[19]浆液性肿瘤 p53 突变的发生率也很高,但这在 1 型和低级别肿瘤中较少见。

目前,最常使用的生物标志物都可通过大多数外科病理学实验室采用免疫组化 (IHC) 在组织切片中检测到:

  • PTEN(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起源于增生型子宫内膜的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染色(褐色)标记PTEN(碱性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注意肿瘤的腺体组织未染色(非褐色)。正常上皮细胞通常染色为褐色。[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起源于增生型子宫内膜的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染色(褐色)标记PTEN(碱性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注意肿瘤的腺体组织未染色(非褐色)。正常上皮细胞通常染色为褐色。由哈佛医学院伯明翰妇产医院妇科及新生儿病理科George Mutter医学博士供图。 [Citation ends].

  • 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以及PMS2。

  • p53

  • HER-2

  • 磷酸化-蛋白激酶标志物仍有争议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