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多个潜在基因与环境暴露相互作用的疾病。[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包括,但不只限于 ADAM33、[6][21][22][23][24][25][26] 二肽基肽酶 10、[27][28] PHD 指蛋白 11、[27][28] 前列腺素 DP1 受体、[27][28] 染色体 12q,[29]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多态性。[30][31]

患者的基因组成可能会使其对环境中的病因触发因素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对于易感人群,那些触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例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流感病毒)、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过敏原暴露(例如树上、草地上或野草上的花粉、真菌、室内过敏原)、职业暴露(例如动物或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品(例如焦亚硫酸盐)、刺激性物质或阿司匹林。[16]

强烈的情绪和反应,例如大笑,也能引起哮喘发作,[32] 但往往不能确定明确的病因。

病理生理学

哮喘有两方面重要的病理生理因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AHR)。大气道和直径<2 μm 的小气道是气道炎症和气道阻塞的部位。[33][34]

气道炎症继发于气道中炎症细胞、介质和其他细胞、组织复杂的相互作用。初始刺激物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继而导致其他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炎症反应是 Th2 淋巴细胞反应。Th2 炎症反应的特征是存在分泌白细胞介素 (IL)-4、IL-5、IL-13、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35] 白三烯 LTB4(一种脂氧合酶途径以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产物)的 CD4+ 淋巴细胞。Th2 反应对于炎症级联反应的开始和延伸很重要。

其他参与炎症反应的白细胞有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经典自然杀伤 T 淋巴细胞。[36] 在濒死性哮喘或哮喘持续状态中,中性粒细胞很重要。[17] 这些细胞迁移到气道,引起上皮、气道张力、相关自主神经控制和黏液高分泌、黏液纤毛功能的改变,使平滑肌反应性增加。病理研究显示致死性哮喘存在严重的肺部过度通气和黏膜黏蛋白(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黏液栓。[17] 组织切片显示整个肺组织都有嗜酸粒细胞颗粒状蛋白沉积,以及由这些蛋白介导的上皮损伤。痰中因基底层上皮细胞脱落凝聚而成的团块称为 Creola 小体。因胶原沉积而增厚的基底膜被认为是哮喘的另一个标志。

炎症反应产物可引起平滑肌收缩和 AHR。似乎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 AHR:一种是基线下固定成分,一种是发作性可变成分。[37] 固定的 AHR 可能与气道重塑有关,而可变的 AHR 反映的是炎症介质的作用,两者可以分别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支气管激发试验区别开来。最后,哮喘患者气道平滑肌质量增加可能是细胞肥大和增生的结果,这在体外研究中表现为收缩力增强。[3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