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年龄在 19 至 45 岁之间的人群中,双相情感障碍是致残的第六大主要原因。在美国,此疾病的终生总费用估计为 2020 亿美元。[3][4][5] 此费用估计仅针对双相情感障碍 I 型。

在美国,双相情感障碍 I 型的终生患病率估计在 0.5% 至 1.0% 之间,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相同;[6][7][8] 美国双相情感障碍 II 型的终生患病率估计在 0.5%-1.1% 之间,女性比男性更易患该类型。[7][8][9] 根据一项系统评价,前往初级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所有患者中,有 1% 至 4% 的患者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10] 一项美国患者调查显示,69% 的双相情感障碍个体被误诊,最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11] 35% 的患者在被准确诊断之前出现症状的时间大于 10 年,女性被误诊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男性。[11]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估计成人群体中双相情感障碍 I 型的终生患病率为 1%,认为双相情感障碍 II 型影响了大约 0.4% 的成人。[12]

自 1990 年以来,研究引用的平均发病年龄处于 19 至 31 岁之间;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50 岁以后的患病风险会下降。[13]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其生命中近一半时间是有症状的,在其主观体验中抑郁症状占据主导地位。[14] 据估计,多达 50% 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少有过 1 次自杀尝试,有 10% 至 15% 未接受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成功实施了自杀。[13] 最高的自杀率出现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急性抑郁阶段。[15][16]

双相情感障碍 I 型患者中任意物质滥用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61%,双相情感障碍 II 型患者中患病率为 48%;这些比例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47%)、强迫症患者 (33%) 和重性抑郁障碍患者 (27%) 中观察到的结果。[1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