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关键因素包括:早年发作心境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或自杀的家族史、对传统抗抑郁药反应差或反应有限、心境发作频繁复发、共患焦虑或物质滥用障碍,以及社会心理不稳定模式。

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 I 或 II 型障碍患者通常会经历重性抑郁发作。重性抑郁发作的 DSM-5 标准与单相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准相同。标准包括特征性抑郁情绪或快感缺乏、体重和性欲发生变化、精力丧失、注意力集中困难、过度睡眠或睡眠不足;常出现精神运动性问题、过度内疚和自杀意念。[1]

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根据 DSM-5,双相情感障碍 I 型的特征为出现 1 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抑郁和躁狂的症状共存)。患者还经常有 1 次或多次重性抑郁发作。

轻躁狂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 II 型的特征为出现 1 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患者还经常有 1 次或多次重性抑郁发作。[1]

自尊心膨胀或自大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间,该症状可达显著程度。[1]

睡眠需求降低

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间出现显著程度的睡眠需求降低(例如,仅睡眠 3 小时后便感觉精力充沛)。[1]

比平时更多话,或者感觉有压力要不停地说话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间,该症状可达显著程度。[1]

思维奔逸,或者主观体验到思维奔逸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间,该症状可达显著程度。[1]

注意力分散

容易注意不重要或不相关的外部刺激。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间,该症状可达显著程度。[1]

目的导向的活动增加或精神运动性激越

以目的为导向的活动(社交活动 [工作或学校的活动] 或性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越增加。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间,该症状可达显著程度。[1]

过度参与很可能带来不利后果的快感活动

带来不利后果的快感活动可能包括进行无节制的疯狂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或不明智的商业投资。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期间,该症状可达显著程度。[1]

功能障碍

情绪症状导致损害(例如,在社交和职业功能)。

此处指出躁狂和轻躁狂发作的关键区分:躁狂发作导致显著损害或住院治疗,而对于轻躁狂发作,DSM-5 标准不要求显著损害,但要求出现其他人能观察到的情绪紊乱和功能改变。

无物质滥用

根据 DSM-5 标准,情绪症状不应与物质滥用相关。[1]

在躁狂、混合或轻躁狂发作期间观察到的症状,有可能作为药物滥用中毒或戒断现象的一部分而出现。

无潜在躯体疾病原因

情绪症状不应由一般躯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1]

不应由身体抗抑郁药物治疗或其他处方药引起

对于明显由抗抑郁治疗(例如,药物、电休克治疗、光照疗法)所导致的类躁狂或类轻躁狂发作,不应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I 型或 II 型。[1]

一些处方药(例如,左旋多巴、皮质类固醇)也能导致心境紊乱。不应将这些情况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危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

家族史对个体患者的诊断具有阳性预测值,并且在精神病学中被视为最重要的外部诊断验证指标。[28][29]

对于出现抑郁发作的患者,阳性家族史的存在增加了其抑郁是双相型或随后出现双相病程的可能性。[28][30][31]

在 20 岁前出现心境障碍发作

自 1990 年以来的研究引用的平均发病年龄在 19 至 31 岁之间;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50 岁以后的患病风险会下降。[13]

史丹利双相情感障碍登记中心 (The Stanley Center Bipolar Disorder Registry) 报告发病年龄的中位数是 17.5 岁,平均年龄为 19.8 岁。[32]

儿童或青少年抑郁症与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33]

应激性的生活事件

一项关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心理背景的全面评价发现,关于生活事件的研究整体上报告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首次发作和心境发作复发之前所经历的应激事件增加。[34]

抑郁既往史

一项美国患者调查显示,69% 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曾被误诊,最常见的是被误诊为单相抑郁。[11] 初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双相情感障碍相对普遍;根据一项系统评价,前往初级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所有患者中,有 1% 至 4% 的患者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10]

物质滥用障碍的终身病史

在所有严重心理健康障碍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已知共患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障碍比例最高的人群。[6][17][35] 依据这些研究尚不清楚这是否是一种因果关系,但这是一种显著的共病。

出现焦虑障碍

在美国国家共病调查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中,90% 以上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符合焦虑障碍的终生标准。[6]

有将近 1/3 的患者在加入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时达到了焦虑障碍的当前标准,社会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两种最常见的疾病(分别为 13.3%)。[36] 尚不清楚这是原因还是结果,但却是一种显著的共病。

肥胖

19% 至 49% (平均为 31%)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并发肥胖。[37] 除了有关肥胖的不良医疗后果之外,肥胖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容易再现/复发(特别是抑郁)且更容易自杀。[38][39]

与匹配的对照人群相比,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向心性体脂分布模式。[40] 新的证据表明,这些副作用中有一些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得到纠正。[41]

心血管疾病

尽管尚未确立双相情感障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因素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有力证据表明其与高血压、2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具有相关性。[3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