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死亡率:有高质量证据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安慰剂相比降低了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主要不良反应为咳嗽、低血压、高钾血症和肾功能不全。
证据 A降低死亡率:有高质量证据证明,与安慰剂相比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了同时接受三联疗法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然而,β受体阻滞剂不降低黑人患者的死亡率。
证据 A降低死亡率:有高质量证据证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安慰剂相比降低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
证据 A减少死亡率:有高质量证据证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在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上并不优于单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证据 A降低死亡率:有高质量证据证明,依普利酮降低了近期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和临床心力衰竭且接受了最佳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冠脉再灌注治疗)的患者16个月的死亡率。
证据 A降低死亡率:有高质量证据证明,植入式心脏除颤器对有过濒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有猝死高风险、或由非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与常规治疗相比,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证据 B死亡率下降:有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多学科医疗治疗计划在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和住院治疗率方面更为有效。
证据 B降低死亡率:有中等质量证据证明,地高辛降低伴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并不比安慰剂有效。但有中等质量证据证明,如果该人群同时使用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则在降低患者的住院率方面比安慰剂更为有效。
证据 B降低死亡率:有中等质量证据证明,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地高辛的基础上增加螺内酯,与安慰剂相比降低了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还没有证据证明,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础上增加螺内酯升高临床高钾血症的风险。
证据 C降低死亡率:有低质量证据证明,运动训练与常规治疗相比在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方面可能更为有效。
证据 C降低死亡率:有低质量证据证明,同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肼屈嗪与硝酸异山梨酯联合使用与安慰剂相比降低死亡率可能更为有效。
证据 C降低死亡率:有低质量证据证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常规疗法相比降低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