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发因素有:

  • 既往慢性心衰失代偿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高血压危象

  • 急性心律失常

  • 重度瓣膜反流

  •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 急性严重心肌炎

  • 心脏压塞

  • 主动脉夹层

  • 产后心肌病

  • 未遵医嘱行规范治疗

  • 容量负荷过度

  • 感染

  • 严重脑损伤

  • 大手术后

  • 肾功能减退

  • 药物滥用

  • 嗜铬细胞瘤

  • 高输出综合征

    • 败血症

    • 甲亢危象

    • 贫血

    • 分流综合征。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伴发疾病有冠状动脉病变、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和肾功能不全。[5][8]

右心衰竭的原因包括:[9]

  • 原发性

    • 右侧瓣膜病

    • 右心室梗死

    • 右心室心肌病

  • 继发性

    • 心包疾病(类似于右心衰竭)

    • 肺动脉高压

    • 左心衰竭

  • 混合性

    • 限制性心脏病

    • 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有手术残留的情况)

病理生理学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发作时,多数患者会有肺瘀血和/或静脉瘀血等容量过负荷的症状。对这些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通常会发现左右心室充盈压增加伴随心脏指数和心排血量下降。然而,如果合并感染,心排血量可能正常,甚至在某些患者中出现增加。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引起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耗氧量增加和外周血管收缩,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水钠潴留。 还存在血管收缩神经激素的激活,其导致钠和液体潴留、心肌壁压力增加和肾灌注降低。[10]

如果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心肌将无法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从而无法满足外周循环的需求。为了使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治疗快速产生反应,必须降低升高的心肌负荷;例如,纠正急性重症高血压。这对于缺血引起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尤为重要,因为恰当的治疗能使功能障碍的心肌恢复正常。

分类

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可被归类为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即射血分数<40%)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即射血分数>50%)。 射血分数在 40%-50% 的患者为中间群体。[2]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表现为一系列疾病,从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到急性肺水肿和心原性休克。从广义上讲,可以根据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例如患有下列疾病的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进性高血压、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心传导阻滞、急性机械原因、瓣膜功能不全、由大量肺栓塞导致的急性右心衰竭,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将他们进一步分类为不同的群体。

急性心力衰竭 (Acute heart failure, AHF) 的临床分类[3]

简单来说,这些患者可以分为三大类:

1. 高血压型急性心力衰竭(急性新发心力衰竭或血管性衰竭)

  • 在高血压伴随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神经内分泌激活的情况下,症状进展十分迅速。

  • 左室射血分数通常无降低,临床和影像学上有肺淤血的表现,通常无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外周水肿。

  • 治疗反应迅速。

2. 血压正常型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

  • 有慢性心衰逐渐加重的病史。

  • 逐渐出现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

  • 左心室射血分数通常降低。

3. 低血压型急性心力衰竭

  • 表现为低血压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器官低灌注和心原性休克。

为了分类,收缩压 (SBP) 90-140 mmHg 被视为正常;SBP>140 mmHg 被视为升高,即高血压型 AHF;而 SBP<90 mmHg 为低血压型 AHF。[1]

心力衰竭的类型

传统上讲,心力衰竭分类为:

  • 收缩性 - 与左心室功能不全相关,临床特征为心脏扩大、第三心音和伴肺充血的容量过度负荷。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下降

  • 舒张性 - 通常与心脏大小正常、高血压、肺充血和第四心音相关。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

基于 LVEF 的测量值,心力衰竭分类为:[1]

  • 射血分数减少的心力衰竭 (HFrEF) - 症状和体征以及 LVEF<40%

  • 射血分数中等范围的心力衰竭 (HFmrEF) - 症状和体征以及 LVEF 范围为 40%-49%

  •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HFpEF) - 症状和体征以及 LVEF>5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