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病史、年龄>70岁)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超过 70 岁、既往心血管疾病病史、糖尿病,以及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

呼吸困难

是主要症状,并且大多数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会出现。[8]

肺部捻发音

胸部检查的主要发现。[8]

外周水肿

出现于大多数患者中(约占病例的65%)。[11][8]

四肢发冷

由于心输出量减少。

胸痛

如果潜在心肌缺血。

第 3 心音 (S3)

往往难以听到,在舒张早期可以听到低强度的声音。

其他诊断因素

疲乏和衰弱

由于心脏功能差。

低血压

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

心动过速

由于交感神经激活或存在潜在的心律失常。

颈静脉压升高(JVP)

右心衰竭的症状

心尖搏动位置改变(最强搏动点)

它与颈静脉压升高、第三心音、捻发音和水肿共同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叩诊浊音和肺底含气量减少

提示胸腔积液。

哮鸣音

提示心源性哮喘。

心悸

如果存在潜在心律失常。

咳嗽

由于肺淤血。

发热

表明存在潜在急性感染。

晕厥

提示潜在病因,如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肺栓塞。

杂音

严重的瓣膜狭窄和瓣膜反流都可以导致心力衰竭。

腹水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非肝源性致门静脉压力升高的原因,进而导致腹水形成

肝肿大

可在右心衰竭和静脉淤血时出现。

中心型紫绀

由于全身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危险因素

年龄>70 岁

典型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常大于 70 岁。[11]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的既往发作史

在因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中,约 75% 有既往心力衰竭史。[11]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约占全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50%。[11][12][13][14] 慢性心肌缺血的造成心肌损伤伴随左心室(LV)收缩功能渐进性衰退。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也会致使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增加,导致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肺水肿。

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可导致由于泵衰竭或乳头肌破坏/断裂造成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泵衰竭时,左心室功能降低,但是在乳头肌断裂导致心力衰竭的情况下,测量的左室功能可能正常。

高血压

72% 的美国心力衰竭患者和 60% 的欧洲心力衰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1][13][14]

高血压通过增加心室后负荷,使得心力衰竭更易发生,心室后负荷的增加可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导致左心室功能不全、心肌梗死风险增加和显著心律失常。

心室顺应性差的患者,血压突然或显著升高可导致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诱发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瓣膜病

约23%的美国心衰患者和34%的欧洲心衰患者伴发心脏瓣膜性疾病。[11][14] 严重的瓣膜狭窄和瓣膜反流都可以导致心力衰竭。

虽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少见,但是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是很常见的。

对于严重瓣膜疾病的患者,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瓣膜病变,才能有效改善心衰症状。

心包疾病

大量心包积液可能表现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

心包缩窄,如结核性心包炎或放疗导致的心包缩窄,也可以表现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心肌炎

心肌炎的病因有很多,其中病毒性是最常见的原因。 通常有疲劳、轻度呼吸困难和肌痛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

心房颤动

见于 31% 的病例。[11]

糖尿病

与缺血和肾功能衰竭直接相关。

药物治疗依从性不好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诱发因素。

盐摄入过多

见于 22% 的病例。[15]

过多的儿茶酚刺激

可由嗜铬细胞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16]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毒症都可能与心力衰竭有关。[17][18]

酒精过量

过度饮酒与心力衰竭相关(>3 杯/日)。[19]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