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大约 50% 到 70% 的BPPV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BPPV。其余的被称为继发性BPPV,与一系列的基础疾病有关,包括头部外伤、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偏头痛、缺血性病变、医源性原因(耳科和非耳科手术、复位操作)。[1]

病理生理学

半规管检测头部的角加速度,在头部运动时参与使视觉固定于目标(前庭眼反射)。半规管的空间定位[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半规管的空间定位Parnes LS, Agrawal SK, Atlas J.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CMAJ.2003:169:681-693.获准使用 [Citation ends].左内耳骨(灰色/白色)迷路和膜(淡紫色)迷路。[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左内耳骨(灰色/白色)迷路和膜(淡紫色)迷路。Parnes LS, Agrawal SK, Atlas J.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CMAJ.2003:169:681-693.获准使用 [Citation ends].然而,来自半规管的异常信号导致运动错觉(眩晕)和在该半规管平面上的眼球震颤。

BPPV的2种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半规管耳石症[7][8]和嵴帽沉石病。[9][10]左内耳。对后半规管的半规管耳石症和外半规管的嵴帽沉石病的描述。[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左内耳。对后半规管的半规管耳石症和外半规管的嵴帽沉石病的描述。Parnes LS, Agrawal SK, Atlas J.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CMAJ.2003:169:681-693.获准使用 [Citation ends].半规管耳石症是BPPV所有亚型的主要机制。虽然在外(水平)半规管BPPV中半规管耳石症仍然更为多见,但是嵴帽沉石病在这种类型的BPPV中也占据重要地位。[1][11]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壶腹帽与周围的内淋巴具有相同的密度,因此半规管通常对线性加速度(例如,重力)不敏感。在半规管耳石症中,自由浮动的内淋巴颗粒称为耳石(这可能是耳石[12]或碳酸钙颗粒),通过自然的头部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椭圆囊耳石膜迁移到半规管。耳石颗粒的密度比周围的内淋巴液大,因此对重力有反应。这些耳石往往进入后半规管,因为在仰卧位和直立位时,它是前庭迷路最容易受重力影响的部分。此外,后半规管有不可穿透的壶腹帽屏障,使颗粒被困在管的长臂中。[1]

前(上)和外(水平)半规管的方向使得它们的壶腹帽往往不会将颗粒困在半规管中,所以如果任何颗粒进入非壶腹半规管端,仅靠自然头部运动就可以让它们又落回椭圆囊中(它们来自该椭圆囊)。[1]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颗粒的积累达到临界质量,可提供足够的力量让壶腹帽偏移。结果,在受累的半规管平面的特定头部运动与使受累的半规管更倾向垂直方向的头部运动相结合,会使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造成流体动力阻力,引起内淋巴流动并使壶腹帽偏移,从而刺激毛细胞。[1]

当眼睛对耳石引起的壶腹帽偏移反应时,病理性激活前庭眼反射,诱发眼球震颤慢相。接着是通过大脑矫正反应的一次相反方向的扫视(眼球震颤快相)。同时有一个相应的运动错觉,这就是眩晕。当诱发性的头部运动停止时眩晕消退,耳石颗粒达到其下降的极限,而壶腹帽回到正常的静止位置。[1]

在嵴帽沉石病中,密集的耳石颗粒附着在壶腹帽上,导致它对重力敏感,这类似于半规管耳石症。然而,因为这是固定的壶腹帽耳石沉积,颗粒复位操作不一定是有效的,因此嵴帽沉石病多数表现为慢性类型的BPPV。[1]

诊断和正确治疗BPPV发作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观察特异性眼球震颤的特点。后半规管的解剖定位使其对垂直(颈屈伸)和侧向头倾斜运动有反应;因此,眼球震颤由扭转(旋转)和垂直向上跳动(向额头方向)构成。前(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呈直角排列,眼球震颤反应将同样由扭转和垂直运动构成,但垂直运动将是相反方向向下跳动(远离额头方向)。外半规管是如此定向的,致使眼球震颤没有扭转运动而只有水平运动。[1][13][14]

一部分患者会有主观性BPPV,在体格检查时,有眩晕的症状,但没有眼球震颤的体征。主观性BPPV现象可能的解释包括临床医生难以发现的细微眼球震颤、疲劳反应、或危害性或严重程度较低的BPPV类型,其能够引起眩晕的感觉,但不足以刺激前庭-眼通路。[15]

分类

临床分类

文献中的分类是基于受累的半规管、病理生理机制、病因、病程和对体格检查的反应。[1]

部位

  • 后半规管:比较常见

  • 外(水平)半规管:不太常见

  • 前(上)半规管:罕见。

病理生理学

  • 半规管耳石症

  • 嵴帽沉石病。

病因学

  • 原发性(特发性)

  • 继发性。

病程

  • 自限性

  • 复发性

  • 慢性。

体格检查

  • 客观性:存在眩晕症状,有眼球震颤体征

  • 主观性:存在眩晕症状,无眼球震颤体征。

其他

  • 单侧:一侧受累;多数病例

  • 双侧:双侧同时受累,通常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结果。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