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关键的危险因素包括头部外伤、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偏头痛、内耳手术与梅尼埃病。

特定的诱发体位

特定的头部运动引起眩晕(例如,抬头或弯腰、起身、转动头部、在床上翻身到一侧)。

在后半规管BPPV中,患者可能可以识别诱发疾病的运动方向,从而对应于患侧的耳朵。

如果眩晕不是由活动诱发,那么应考虑中枢性疾病。迷路炎或前庭神经元炎可能与BPPV类似,但与BPPV不同的是,在任何平面上的头部运动都可诱发眩晕,一次眩晕将持续数天时间。[1]

眩晕持续时间短

BPPV常持续<30 秒。其他疾病的眩晕持续更长的时间:梅尼埃病持续数小时;病毒性迷路炎或前庭神经元炎持续数天;偏头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其他中枢疾病可以是持续的眩晕。

相关症状(恶心、平衡失调和头晕)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因此,应注意特别区分眩晕的持续时间与其他相关症状的持续时间。[1]

阵发性眩晕

BPPV是阵发性的。后半规管BPPV在几周到几个月内反复发作。外(水平)半规管BPPV在几天到几周内反复发作。单次的孤立的发作通常不提示为BPPV,除非经Dix-Hallpike检查或仰卧侧向转头检查确认。[1]

眩晕重度发作

BPPV眩晕通常是强烈的,其中外半规管变异类型更强烈。如果是轻度的,则应扩大鉴别诊断的范围并考虑其他病因(特别是中枢性的)。[1]

眩晕突然发作

渐进式发作不提示为BPPV,可能提示是中枢性病变。[35]

恶心、平衡失调和头晕

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因此,应注意特别区分眩晕的持续时间与其他相关症状的持续时间。[1]

没有相关的神经病学或耳科症状

如果除了眩晕还出现下列症状,可能存在其他诊断:听力受损、耳鸣、耳胀满感、其他神经病学症状。然而,患者出现恶心、平衡失调和头晕等相关症状并不少见。BPPV通常发生在前庭神经元炎之后,也可能与其他疾病并存。[1]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正常

除了Dix-Hallpike检查阳性或仰卧侧向转头检查阳性,若还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则提示存在另一种病理过程(继发性BPPV),或有共存性疾病。[1]

Dix-Hallpike检查阳性或仰卧侧向转头检查阳性

提示性BPPV病史结合阳性Dix-Hallpike检查(后半规管BPPV)或仰卧侧向转头检查阳性(外半规管BPPV)通常就足以确诊。[1]

耳科检查正常

任何耳科异常都提示为另一种病理过程(继发性BPPV),或为共存性疾病。[1]

其他诊断因素

年龄>50 岁

50 至 70 岁发病率最高。[2]

女性

女性更易患上BPPV,其风险几乎为两倍。[5]

无眼球震颤的位置性眩晕

轻度BPPV患者,在诊断性检查中可能会引起眩晕,但无眼球震颤,称为主观性BPPV。[1]然而,报告的眩晕应该遵循与预期眼球震颤类似的模式:有潜伏期、性质为短暂的渐强-渐弱和出现疲劳现象。否则,很可能会将颈椎问题或恐惧性体位性眩晕判断为BPPV。

危险因素

年龄增加

退行性过程与老化相伴随,包括会促使耳石从椭圆囊中脱离的血管和代谢性疾病。[4][5][16][17]

女性性别

可能因偏头痛(另一个BPPV危险因素)与女性相关而增强。此外,女性可能的代谢差异,尤其是绝经后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加速椭圆囊脱钙(与骨质疏松症相似)。[5][16]

头部外伤

椭圆囊的直接损伤会导致耳石从椭圆囊中脱落。[16][18]头部外伤是双侧BPPV最常见的病因。

前庭神经元炎

前庭前动脉的小动脉分支在相对狭长的骨性通道中与前庭上神经伴行。在这附近的炎症和水肿导致小动脉堵塞和受压,导致椭圆囊终器缺血、损伤和退化以及随后耳石的脱离。[2][16][19][20]

迷路炎

内耳和椭圆囊受到炎症或感染过程的直接损害,会导致耳石从椭圆囊中发生位移。[2][16]

偏头痛

迷路动脉的血管痉挛和可能的缺血促使耳石从椭圆囊脱离。[5][21][22][23]

内耳手术

对前庭器官的直接损伤会产生耳石碎片。[1][24][25][26]

梅尼埃病

研究表明,梅尼埃病和BPPV有很强的相关性。机制尚不明确。然而,据推测,积水对椭圆囊的机械伤害或膜迷路部分梗阻会促使耳石脱离。[1][26][27][28]

中耳炎

迷路炎(中耳炎的一种并发症)与BPPV有关。[29]

高血压

血管系统损害;促使前庭器官缺血。[5]

高脂血症

血管系统损害;促使前庭器官缺血。[5]

糖尿病

血管系统损害;促使前庭器官缺血。[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缺血性改变削弱或破坏椭圆囊;导致耳石碎片发生。[5][16][26][30]

巨细胞性动脉炎

推测动脉炎导致椭圆囊的缺血损害和变性,导致耳石碎片的释放。[31]

骨质疏松症

加速椭圆囊脱钙,产生自由浮动的耳石颗粒。[17][32]

插管

长时间仰卧和头后仰姿势会促使自由浮动的耳石颗粒进入半规管。[5][16]

在卧床休息时习惯性的侧头姿势(同侧BPPV)

促使颗粒黏附到壶腹帽和/或促使颗粒在半规管聚集,达到临界质量。[17][3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