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预后

早产儿

若早产儿的PDA有临床意义,则其慢性肺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肺出血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有升高的风险。[17][19][21] 一项研究发现,存在持续显著 PDA 的早产儿(无论是否尝试封堵)死亡风险是无显著 PDA的早产儿 4 倍。[86] 而成功实现药物闭合的患者,死亡率不会升高。 另一项研究发现未接受治疗的PDA患者,死亡风险会增加 2%。[25] 他们 1 岁时的总死亡率为 20%。 但仍然难以区分 PDA 与其他早产的合并症因素(例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早产儿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早产儿中的 70% 在 1 岁时存活且无显著疾病。[25] 在治疗成功的患者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比率可能仍有一定增加,但同样难以与其他合并症因素相区分。[87]

足月儿和儿童

在抗生素、手术和经导管封堵术问世之前,自然史研究证明死亡风险为每年 0.42%(年龄 2 至 19 岁)、每年 1.0%(20 至 29 岁)和每年 1.8%(30 至 39 岁)。[29] 若导管未经治疗,则动脉内膜炎的罹患风险为每年 0.45%。[29] 当前的治疗方法极少导致死亡和动脉内膜炎。[88] 出生3个月后,开放导管极少能够自发关闭。 如果显著的分流未得到治疗,可引起肺部阻塞性疾病,早在出生后 15 个月内就可出现临床表现。 相对缓和的未经治疗的分流,可能在长大后才出现症状。 导管较小的患者发病的风险极低,主要是动脉内膜炎的风险。 无临床表现的 PDA,出现动脉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低,只有少数几例文献报告。[89][90] 但是,无论分流大小,目前都会推荐大多数患者接受经导管介入或手术封堵。这些患者的总体预后很好,一般封堵后患者转归良好,且该治疗被认为是治愈性的。但也有极少数病例在导管封堵后仍然存在肺高压。这被认为与肺血管系统的原发性异常有关。[3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