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吲哚美辛 : 0.1 mg/kg,静脉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3 日
不同中心对极低出生体重的定义不同,但通常为<1300 g 或<1000 g。
这一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与PDA 出现临床表现后才治疗相比,对极低体重早产儿的 PDA 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更好地预防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分流这一临床后遗症。
通常在出生后12 个小时内给予第一剂预防性吲哚美辛。 可在出生后当天,PDA 尚未出现临床表现前开始治疗。
证据表明,尽管预防性使用吲哚美辛可能促进导管闭合并降低心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几乎没有其他短期或长期获益。[44] 同样,评估预防性使用布洛芬的研究也证明,该药可能促进导管闭合。 但并无明显的短期获益,且有相关的肾脏和胃肠道副作用,因此研究者反对使用该药。[79]
给药期间必须定期监测新生儿的电解质、肌酐、尿量和血小板水平。 停止喂养。
吲哚美辛 : 48 小时内的新生婴儿:负荷剂量为 0.2 mg/kg,静脉注射,之后剂量为 0.1 mg/kg,每 12 小时 1 剂,共注射 2 剂;2-7 日大的婴儿:0.2 mg/kg,静脉注射,每 12 小时 1 剂,共注射 3 剂;>7 日大的婴儿:负荷剂量为 0.2 mg/kg,静脉注射,之后剂量为 0.25 mg/kg,每 12 小时 1 剂,共注射 2 剂。
布洛芬 : 负荷剂量为 10 mg/kg,静脉注射,之后剂量为 5 mg/kg,每 24 小时 1 剂,共注射 2 剂
更多环氧化酶抑制剂(如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已被证明能够帮助早产儿闭合导管。[25] 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 PDA 的临床表现或超声确诊PDA后,可以开始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吲哚美辛或布洛芬。
接受吲哚美辛治疗的婴幼儿,在给药期间必须定期监测电解质、肌酐、尿量和血小板水平。 停止喂养。 B 型利钠肽引导的治疗已被证明能够减少吲哚美辛治疗婴儿PDA的初始给药剂数。[51]证据 B 并发症包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血或肾功能障碍。[61][80] 如果在第一个疗程后导管持续存在,则给予第二个同样的疗程。
布洛芬被认为能够闭合开放的导管,且不会引起同样的胃肠道和脑灌注反应。[81] 多项荟萃分析均未发现这两种治疗方法的 PDA 闭合成功率存在差异,但继发疾病的发病率有轻微差异。 一项荟萃分析对比了静脉注射这两种药物的效果,发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心室内出血的风险并无差异,但发现与接受吲哚美辛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布洛芬治疗的患者患慢性肺病的风险较高。[53] 另一项荟萃分析对比了口服和静脉注射的布洛芬与吲哚美辛,发现接受布洛芬治疗的患者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较低。[54]
吲哚美辛目前仍是标准疗法,尤其是在没有现成静脉布洛芬制剂的美国。 但在欧洲,布洛芬已获得用于治疗胎龄<34 周早产儿PDA 的孤儿药上市许可。 一些中心使用口服布洛芬;但关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尚有限。[82][83] 一项 mata 分析发现口服布洛芬与静脉使用布洛芬和静脉使用吲哚美辛的效果相同,且发现在继发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差异。[55]对 4802 名婴儿进行的一项 meta 分析显示,与静脉使用布洛芬和静脉使用吲哚美辛相比,口服高剂量布洛芬在减少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的 PDA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最好,并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没有增加,但未评估其他不良事件。[56]
无论是否出现症状,经皮导管封堵术都是治疗心力衰竭和预防肺动脉高压或动脉内膜炎的一线疗法。 对于有症状且年龄>6 个月的婴儿,应尽快进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 对于有症状而年龄<6 个月的婴儿,应尽量延迟介入治疗的时间。 在这些情况下,如患儿的体重增长足够,则可使用暂时性的呋塞米利尿疗法,以改善症状,使患者能够长到可以接受经皮干预的体型。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也是无症状患者的一线疗法,同样应尽量延迟至患者 1 岁或更大时进行。
导管介入器械包括弹簧圈、Amplatzer 导管封堵器、Rashkind 伞形封堵器和 Gianturco-Grifka 封堵器。 器械的选择取决于导管形态以及治疗期间术者的选择。[73] 在疗程完成后,患者需持续 6 个月接受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预防治疗,如果封堵物周围存在湍流则延长治疗时间。[85]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呋塞米 : 0.5 至 2 mg/kg,静脉注射,每 6-12 小时一次
有症状的婴儿在出现症状时,体型可能还不够大,无法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 在这些情况下,如患儿的体重增长足够,则可使用暂时性的呋塞米利尿疗法,以改善症状,使患者能够长到可以接受经皮干预的体型。
某些开放的导管过大,无法通过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但必须进行闭合以预防和治疗左向右分流引起的心力衰竭或预防动脉内膜炎。 这一情况可能在初次检查或介入封堵导管时发现。
如果患者有症状,则应尽快进行手术结扎。 如果无症状,结扎可择期进行。 手术结扎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罕见,包括手术导致气胸、出血、积液或远期导管复通。[60][62]
当年龄<6 个月的婴儿因开放导管左向右分流而出现显著症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法通过利尿治疗控制,且体型太小而无法接受导管介入治疗时,可进行手术结扎。 但随着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更小的儿童也接受了实验性导管介入治疗,[68][74] 因而在这一患者群体中,被推荐进行手术结扎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这同样取决于医疗结构。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