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糖尿病是成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病因。[6][11] 据估计,约 1/3 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出现肾脏疾病,其定义为在糖尿病确诊后 5-10 年内出现大量蛋白尿(白蛋白>300 mg/24 h)和/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90 mL/min/1.73m²。[12][13]

高血压是第二大常见病因。[6][11] 通常在没有其他病因存在时,会将患者诊断为高血压性肾脏病。

其他不太常见的病因包括肾脏的多囊性病变(多囊肾)、梗阻性尿路病、肾小球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狼疮肾炎、淀粉样变以及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14]

病理生理学

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无论肾脏损伤的病因如何(即,糖尿病、高血压或肾小球疾病),肾脏损伤一旦发生,便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15][16]

  • 肾脏损伤时,为了应对肾单位的丧失以保持恒定的肾小球滤过率,肾脏会出现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球内压升高现象。

  • 肾小球对转化生长因子 β (TGF-β)、脂肪酸、氧化应激的促炎症标志物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升高,可能引起系膜基质积聚,导致系膜细胞增殖、炎症、纤维化和肾小球瘢痕。

  • 此外,肾脏损伤还会导致血管紧张素 II 升高,引起 TGF-β 上调,进而导致肾小球内的胶原合成增加和瘢痕形成。

  • 形态学改变以及与之伴随的生化、细胞和分子学改变,都对肾脏瘢痕的进展和肾功能的丧失起到了推动作用。

  • 所有形式的慢性肾脏病还与小管-间质疾病有所关联;具体的损伤机制不明,但认为可能继发于导致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的血供下降、淋巴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

分类

临床分类[1][2]

  • 急性肾损伤被定义为血清肌酐相对于基线值升高≥23 μmol/L (≥0.3 mg/dL),或相对于基线值升高 50%,或在持续数天到数周尿量减少的基础上,排尿量<0.5 mL/kg/h 持续超过6h。

  • 慢性肾脏病 (CKD) 的定义为,存在病理学诊断的肾脏损伤、影像学异常或实验室检查有肾脏损伤证据,例如血尿和/或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 (GFR) 降低至<60 mL/min/1.73m²,持续时间≥3 个月。根据 GFR,CKD 分为 6 个不同的时期,如下所示:[1]

    • 1 期:肾脏损伤伴 GFR 正常或升高,≥90 mL/min/1.73m²

    • 2 期:肾脏损伤伴 GFR 轻度下降,60-89 mL/min/1.73m²

    • 3a 期:肾脏损伤伴 GFR 中度下降,45-59 mL/min/1.73m²

    • 3b 期:肾脏损伤伴 GFR 中度下降,30-44 mL/min/1.73m²

    • 4 期:肾脏损伤伴 GFR 严重下降,15-29 mL/min/1.73m²

    • 5 期: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肾病),GFR<15 mL/min/1.73m²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