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流行病学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真菌。它常和鸟粪相关(特别是鸽子粪),并已从几个品种的树的中心木质中分离到该病原体。[1][2][4] >95% 的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格鲁比(血清 A 型)引起的。[1]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血清 D 型)多在欧洲国家(如丹麦、德国、意大利、法国和瑞士)、澳大利亚和美国引起疾病。格特隐球菌(血清 B 型和 C 型)主要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澳大利亚,巴布新几内亚,东南亚,中非和南南)引发疾病,因为某些桉树树种可生长在这些地方。但是,格特隐球菌曾在加拿大温哥华岛引起隐球菌病感染的爆发,已被隔离。[5][6]

接触隐球菌属是相当常见的,有证据表明大多数人到5岁时已接触过该真菌。[7]在 HIV 阴性患者中,隐球菌病的年发病率接近每 10 万人 0.2-0.9 例,具体发病率取决于所研究的地理地区。[8]HI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和>80%的隐球菌病相关。在发达国家,高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HAART) 降低了隐球菌病的发生率,现在大多数新病例见于最近诊断的 HIV 患者中。[9][10][11]此外,CD4 细胞计数<100 个细胞/μL 的患者倾向于具有更高风险。[11]一项报告估计,隐球菌脑膜炎每年约引起 62.4 万人死亡。[4][12]无论是HIV阳性还是HIV阴性患者,男性在隐球菌病中占的比例更高。[9][13]隐球菌病在儿童中相当少见,即使是AIDS患者。

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大部分感染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而格特隐球菌更多见于 HIV 阴性人群中。[1][4][5][6][14]隐球菌病在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是第三大侵袭性真菌感染。[1][4][15][1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